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第二十個六月

第二十個六月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小景

  六月的天使那麼的藍,那麼的熱,人們都在家裡吹空調,而我打開窗戶看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人們,我們擦肩而過,結果發現,他們總是先把坐着的人姿態調好,口中不停告誡:不動,不動,馬上就好,捏一捏手中的空氣囊,有着燈光襯映的人像就會出現在鏡頭裡,然後師傅微調成像到滿意,再從旁邊的黑屋裡,拿一個木匣子出來,按尺寸大小套住,拉開感光防泄漏紙,嘴上說,看着我,看着我,輕輕的笑一點,收一點,頭再向裡面靠一點,同時臉上做着各種友愛搞笑的表情,說時遲那時快,咔嚓一聲,一張照片就算照完了。我這麼敘述,主要是我們90后的年輕人對此絕不知道。以為社會天然就是那反應極快,極大方便的蘋果手機相機瀏覽器等等。當然,現在年青人熟練地使用手機自我照相或給人照相,和各種傻瓜相機日益普及,幾乎家家都有,已經是好些城市的常態。包括照相不用底片膠捲,儲薦量這個G,那個G,居然可以超過舊時一個照相館的總和,這些特點說明歷史正在滄海巨變,科枝進步帶給人們生活之便利,是多麼多麼的巨大,說翻天覆地也不過分。

  然而,我的記憶中,總有那麼一塊懷舊燃燒我的心靈。因為它與我的成長熔為一體。我至今記得瑞金像館門口櫥窗前,有我一個兒時的玩伴,外號小胖大名安冉小朋友的大頭照,被店裡放大成32寸照,與一個白鬍須老人,也是我景仰的鄰居,一位叫李樹森的老師,展示在櫥窗里。藝術照帶給人們的那種美感,質地細膩,色彩飽滿,精美絕倫地展示了店內師傅們匠心,或獨到的藝術攝影後面商業招牌的一面,激勵駐足觀看這一老一少人物肖像的人群:“走,進去了拍它一張,希望也象他們那樣照得好看。”

  促使我記憶的還有服務商店。因為無論中午放學還是下午回家,都是肚子餓了的時刻,途徑那家糖果店的,聞到那裡的糕點發出的那個香啊,真是難以名狀。記得那時店內內外兩隔,沒有自由選購的超市,而是用玻璃食品櫃圈成一溜。一些糕點用圓形玻璃瓶裝着,貼上標價,讓你看得到拿不着,饞眼貪婪地看着那一個個漂亮的食品,秀色可餐,在飢餓的攪拌下,撬動着心裡的決定,希望有錢可以買來吃。

  六十年代中期,中國人普遍遠離富裕,家家都有難念的經。我們家孩子五個,父母雖工作,但工資得用來保證七口人的基本吃穿,當然也基本沒問題。但要吃得飽,吃得好,穿得好,同時還可以抵禦突如其來的風險,如自然災害,疾病,紅白喜事的應付等,並非易事。誰家父母要是揮霍成性,置家裡的現在未來於不屑,那生活就會馬鞍型搖擺,日子必定難以為繼。加上我母親一貫的敲打我們:國家都要勤儉建國,我們家勤儉持家更重要。所以我們基本上做到不添亂,不隨意向父母開口要錢買糕點吃。

  因而,在放學回家前,看看這家糖果店的糕點,想象我們以後有錢后,怎樣無所顧忌地的買“灑其馬,雞蛋糕,上海小白兔奶糖”等,然後快快樂樂的跑回家,爸爸媽媽與每個成員各拿上一袋糕點,細細的吃,津津有味的品嘗,就成為我當時經常的奢想。至今,我也忘不了那家店內剛運來的雞蛋糕飄散出來的香味,多麼好聞!又甜又鬆軟的蛋糕烤香味!呵呵,現在想起來,如今城市人絕不會覺得吃個蛋糕有什麼大不了的,但那時在一個沒有什麼供應的年代,餓是生活的大敵,吃得飽已是不錯,還敢遑想吃好?!!

  記得那時的泡餅是七分錢一個,也是我希冀佔有它的目標之一。我的父親是一個勤勞不多言的人,他每天早起,就為我們做早餐。但有時,燒煤塊的火爐不爭氣,緩慢的燃,我父親又喜歡在爐橋下面捅,結果往往上學的時間不夠了,要遲到了,火也燃不起來。也就是這個時候,我父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讓我們心裡受急,就會拿一毛錢,讓我們順路買個泡餅吃。終於有錢去買東西吃,心裡別提有多麼的高興!

  這個泡餅今天深圳這些地方已經沒有了,它實際上就是面發酵了后加上一點糖或糖精,然後上籠蒸,冷卻后灑上一些乾粉,在圓中心蓋上一個紅點,成為塊狀的圓型糕點。但我們的心裡,吃到那已經是很好了,並不敢,也不願多花大人的錢去買這些吃。我現在還記得,當時我還想吃比泡餅好點的,比如上面有一層黃色糖顆粒奶油味的麵包,比如桃酥這種糕點,因為它在正中間鑲嵌有一個核桃仁,油亮油亮。在我放學回家經常看它的時候,它也在玻璃瓶里驕傲地看着我,彷彿說,想我了吧?我是最好吃的,我身上那麼多油,炸得又脆又酥,你哪天可以把我送進口中呢?真他媽的!那時候想吃不可吃是常態,天天經過店內看着它們,真是太誘惑我們了,太想吃到它了。

  我們小時候的年代,是一個以為溫飽可以代替一切,溫飽可以自生一切的年代,光搞經濟不僅沒有出息,還極有可能挨批受斗,所以錢少,沒有多大發展,生活也只是低水平循環。今天,經濟富裕了,城市裡比這些好吃的太多了,給小孩買這些糕點也不是問題。順便說一搞笑的話,前幾天見北京衛視頻道播出的於康說養生節目,居然把餅乾與燒烤,腌製品,油炸品等歸為同類,說這些是大家養生的大敵,經常吃它們,容易得癌症,叫大家遠離這些食品。你說這新舊對比,前後需求的變化,夠大不夠大?玄乎不玄乎?!

  歷史就是這樣,象小溪的流水一樣,一刻不停的汩汩而過。今天是我20歲生日,社會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的20年心裡有一塊良田一點兒沒有變,那就是記憶支撐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及組合起來的生活畫景。它忠實地,客觀地抒寫20年充滿坎坷歷史的畫卷,記錄那些應該與不該發生的事情,承載那未必完全冰涼的感人情懷,啟迪我去感受歷史的偉力——那博大的滄桑感……

您正在瀏覽: 第二十個六月
網友評論
第二十個六月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