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現代散文 > 【原創散文】湮滅與永存

【原創散文】湮滅與永存

手機:M版  分類:現代散文  編輯:pp958

  誦着《五子之歌》,信步來至洛汭。今日的洛汭已非太康失德失國,母親和弟弟淪落懺悔之地。而是一處山水相依,水流湍急,充滿着神秘色彩的府第。俯首,水鳥浮水,水旋流急。舉目,霧靄繚繞,無邊無際。聽着河水旋出的叮叮咚咚,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這流動的河水,不知流出多少悲歡離合,旋出多少喜怒哀樂。這湯湯的河水,你凝聚了多少眼淚,又彙集了多少汗水!你記載了多少功名利祿,又描摹了多少美醜善惡。聆聽你的抑揚頓挫,感受你的至柔至堅,便意幽幽神翩翩了。

  一

  只見呂不韋從遙遠的地方姍姍而來,他以“奇貨可居”的理論,做成了古往今來最大的一筆買賣。他把一個人(安國君的兒子,即後來的秦庄襄王。當時作為人質被送往趙國,被稱為質子異人。)作為貨物囤積,最終大獲全勝,志得意滿。使自己從一個商人的角色,轉變為政治權柄的象徵--宰相。他這一舉措,不僅惠及自己,更重要的是穩定了秦王室。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他的“義兵”思想,“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大大的減少了戰爭的創傷。以至於後來取得了更大的勝利。

  他得意時,沒有忘乎所以,而是招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養門下食客多達三千餘人。並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並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挂着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於是,“一字千金”便為呂不韋在歷史的長空里恰當炒作,一舉成為歷史名人而久不衰,流芳百世。《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秦始皇提供了執政的借鑒。然而,這樣一個從政高手,居然因了感情上喪失理智,使秦始皇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後人領悟,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他對歷史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一直是歷史長河裡的一顆璀璨永不隕落的明星。

  由於呂不韋的生活不檢點,落得個飲鴆自殺的下場,呂不韋死後,便埋葬在洛陽。如今,他的墓地就在偃師市首陽山鎮,大冢頭村東一所高中院內,甚是平淡無奇。墓冢已不大,卻仍很高,旁有石碑一通,為縣裡新修。由於年久失修,現在已不及以往的十分之一。儘管他的墓冢最終會在某個階段消失殆盡,然而,他的超前的眼光和前瞻的觀念,卻引領了一個時代,終結了一個紛亂,奠定了一個基業。他的“奇貨可居”的投機與“一字千金”的炒作,成就了一個理國治世之能臣。他的這些功勛會永垂青史。甚至之後若干世紀,在我們的生活中依然會窺到他的影子。

  他來了,又去了,只留下那座即將湮滅而又耐人尋味的墓冢,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遺憾!

  二

  明末,一場血雨腥風的戰爭,把人民百姓置於水深火熱之中。晚明統治者的昏庸,國庫的空虛,官員的腐敗,致使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為最終的結局。就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環境,誕生了王鐸,誕生了王鐸的書法,誕生了王鐸的《貳臣》身份。

  為了避免戰爭的血腥,當滿清打入南京城時,王鐸打開城門投降了滿清,無疑,這成為他政治生涯中無法抹去的恥辱。然而,即使他抗拒,當戰爭結束,生靈塗炭時,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更何況,此前兩年,明朝崇禎皇帝自縊於景山,這標誌着一個朝代的結束,同時,也給王鐸留下了苦惱的選擇:是效忠於逝去的明王朝?還是服從新的滿清統治者?當時,王鐸最親密的兩個朋友倪元璐和黃道周都步了明皇的後塵——倪元璐選擇了懸樑自盡,而黃道周在抗清的鬥爭中被俘,后寧死不屈,終被清軍殺害。這些朋友的犧牲精神,體現着歷來備受推崇的傳統美德——忠、孝、節、義。相反,王鐸卻選擇了屈服投降、背叛大明,做了“貳臣”,所以從傳統倫理的角度去評判,他理應受到道義的譴責。然而,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王鐸為了彌補心靈上的創傷和道義上的自責,他常常“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臨應期間,從不間斷。不覺中已提高書法水平,甚至達到了藝術的巔峰,對這一點,王鐸覺得頗為滿意,雖然略帶諷刺的是,他在政治上同時收穫的是落魄與屈辱。

  在書法方面,王鐸一生,獨尊羲獻,兼習鍾繇、顏真卿、米芾等大家,故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於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王鐸所倡導與實踐的氣魄宏大的草書,在晚明書壇獨樹一幟,對平衡董其昌一派的溫柔書風,振興古代傳統,起了積極的作用。他不是在陽剛與陰柔之間尋找平衡,而是在狂放的風格中熔鑄了多樣的古代書法傳統,從而開創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形式。

  王鐸雖然書法造詣很高,可在歷史上,他卻因降清而被列入《貳臣傳》,被後人所垢病。受此牽連,他的書法也遭遇冷落,曾一度無聞塵世間。即今譏評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而今,經過一代又一代後人們的研習,王鐸的書法拂塵生輝,越來越得到大家的推崇。

  更有“神筆王鐸”“才壓江南”的美談向世人述說著關於王鐸的這個傳奇人物的才華和魅力,凄涼和孤寂。

  而今斯人已逝,葬於洛陽。其墓位於偃師山化一個叫石家莊的村子南臨,它北有鳳凰山上的大宋會聖宮碑做伴,南有芝田附近的宋陵七帝相陪,地望可謂極好。可惜的是,解放后,修建隴海鐵路,墓冢被扒開,荒廢至今。

  如今的墓地,還尚存有遺物。在北臨鐵道處,有一對巨大的石馬。石馬高約二米有三,線條流暢,刀法遒勁,很有氣勢。在墓地南端,有一贔屓,頗為巨大,墓碑已移至村裡。墓地里,還埋有翁仲、石羊等物。據鄉親說,村子里,現有一個翁仲和一塊墓碑。石碑乃順治的“諭祭碑”,碑上字體較大,依然清晰,書用顏體,雍容有韻。

  凄涼如斯,令人嘆息,但是我想,一代名人,必有其偉。雖然他的墓冢被毀,軀體早已融入泥土,而王鐸,不會被歲月所湮滅,而是會隨着他的書法,代有相傳並銘刻萬世的。

  縱觀歷史長河,我深深的感受到,作為高智商的人類,作為文明的中國人,既是偉大的創造者,又是偉大的破壞者!

您正在瀏覽: 【原創散文】湮滅與永存
網友評論
【原創散文】湮滅與永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