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景散文 > 走馬福州--西湖公園

走馬福州--西湖公園

手機:M版  分類:寫景散文  編輯:得得9

  離開“定光寺”,我們三人穿過市區,一路朝烏山走去。漢英老師久居福州,而且他說幾乎天天要上烏山運動,因此我們只管跟着他走,不怕迷路。岸礁老師是個攝影迷,所以走在馬路上也不忘拍攝。因為車多人多,我當然是有意見了,不准他拍。他笑了笑,趕緊跟上我們。烏山是福州有名的“三山”之一,又名“烏石山”、“射烏山”、“道山”,位於福州市中心南門兜西側,與于山、屏山鼎足而立。因烏山風景最美,被稱為“三山之首”。海拔86。3米,總面積27。3公頃,目前烏山開放遊覽的風景區面積為11公頃。

  我們走着,“烏塔”很快就出現在我們眼前。“烏塔”別名“凈光塔”,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唐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福建觀察使柳冕為慶賀德宗李適壽誕,而用烏石磊塔,故稱“烏塔”。后王審之七子王延曦於(公元941年),在原址上興建寶塔,全名為“崇妙保聖堅牢塔”,七層八方,高35米。據說本要蓋到九層,后因兵亂王延曦被殺,最後只能蓋到七層。閩王王審之治閩時,其父子共修復和創建了閩都七塔,它們是:“烏塔、白塔、定慧塔、報恩塔、崇慶塔、開元塔、阿盲王塔。”現僅存“烏塔”和“白塔”,合“屏山”、“于山”、“烏山”為福州著名的“三山兩塔”。

  走過“烏塔”,我們一路往上行走,因為是第一次來烏山,對烏山的景觀不甚了解,沒有心理準備。等走到“道山亭”時,才猛然發覺烏山之石不同凡響。原來這“道山亭”乃北宋熙寧年間,福州太守程師孟所建,並請前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雖經數次修葺數次損壞(現存的“道山亭”建於1955年),但這些碑文石刻卻依然保持完好。福建省人民政府對烏山景區立碑記錄:“經本委於1961年5月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烏山摩崖石刻自唐迄清約200處。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般若合為’最古,宋以趙子直、朱熹、湛仲謨、程師孟等為著,是研究書法藝術和歷史的珍貴資料。”

  因為是初次交遊,行色匆忙,加之傍晚時分,我們三個人不得不走馬觀花。所以所經過的路段,只要看到哪裡有摩崖石刻,不管是否讀懂看懂,一路通吃,先拍下來再說。後來回家細細一看,有些並不是很珍貴的;而有些名碑名帖概是隱在山中,沒有熟人指點,故在此次交遊中算是被我等埋沒了。後來我細細分析整理一下,挑出一些碑帖,經過百度核實,在此說上三、五個,與大家分享。是對是錯君莫笑,先看了再與高山雅正。

  “道山亭”我們就不說了。在“天秀岩”下,有一方明“三朝宰相”葉向高應薛氏後人邀請,所和的碑記:“……名園開宴集群公,河朔風流此日同。檻外林光連百雉,天邊江影落雙虹。峰傳薛老人何在,尊入平原酒不空。莫向鄰霄台上望,煙塵今正起□東。……”字為行草,紅色描摹,所以看得相當清楚。繼續往上行走,總是見碑就拍,見榕就照。行到烏山頂上頭,在“鄰霄台”下方,左右兩邊各有兩個大字,就是出了名的“海闊天空”。此方碑帖乃康熙年間無名氏所刻,並不是康熙所書。站在“海闊天空”之下,可以鳥瞰半壁福州江山,極目遠眺,盡收眼底。因此人若到此處,自然是登高望遠,壯志萬里,“海闊天空”!

  由“海闊天空”往下行走,我們轉向“望耕台”。“望耕台”也是在烏山高處,乃清乾隆年間福州郡守李拔游登烏山,望遠極目,見茫茫蒼蒼農田一片,心憫農夫勞作辛苦,故作此“望耕台”以示後人!李拔不但大書“望耕台”,還在邊上題寫:“為念民勞登此台,公餘做嘯且徘徊。平疇萬畝清如許,盡載沾途血汗來。”“望耕台”下,如今已經不是農田了,而是高樓林立的福州城。在此鳥瞰福州城,也是半壁江山盡收眼底!

  我們三人同行,恰巧碰到漢英老師的兩位山友,與之閑聊幾句,他們說要帶我們到幾個好去處看看。所以我們就跟着他們,一路談笑着登上“雙夢峰”。“雙夢峰”三字乃明朝人邵嘉明為紀念唐代隱士周朴所刻。傳說周朴唐末棄官而隱於烏山寺廟,后因黃巢造反而被殺。生前常小憩於兩峰之處,一日久夢方醒,悟得三世之緣,故叫“雙峰夢”。走過“雙峰夢”之後便是“石天”。明嘉靖年間,大臣名仕謝宜相、湯積中、高禧游山至此,書刻“石天”二字于山石之上,可見士大夫們都是喜歡到處留名的。

  之後,我們一行五人,轉過“道山亭”,竟往“天章台”走去。“天章台”乃是一處天然岩石,形如大印,因元代詩人薩都刺曾於此吟詠“晚涼上烏石,置酒天章台”,故後來宋郡守程師孟有感,篆書“天章台”三字於此。過了“天章台”往右行走,我們來到“衝天台”。“衝天台”是為烏山“三十六奇”之一,據載此處為唐大中四年,刺史崔干於此建亭放鶴,故稱“放鶴亭”。宋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游登此處,豪灑“衝天台”三字,以示“白鶴衝天”之意。再后清人凌翰又在邊上加刻“古放鶴亭”四字為注。

  我們三人跟着二位山友一路轉着,最後竟分不清東西南北。從一個大平台上拾級而下,看到一塊大石頭,上面“陽字”書寫着“黎公在,烏石在”,這就是二位山友所說的“黎公石”了。原來這黎公乃抗倭名將黎鵬舉,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黎鵬舉率領水師,在羅塔附近與入侵的倭寇血戰,八戰皆捷,使福州城轉危為安。郡民為感其忠勇,陽刻此石,以志留念。“黎公石”還有一奇處,就是在陽刻“黎公在,烏石在”的下面,又有一排陰刻字,而這排字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元朝至元年間。兩處字刻相距二百多年,而且在刻“陽字”時,竟然還保留着下面的“陰字”不被破壞,實乃一大奇迹,“陰字”的“右”字口剛好溶入“陽字”的“在”字中。

  走完“黎公石”,我們又去了“天香台”。五人一邊遊走一邊聊天,在不知不覺間,竟然都混熟了,言語之中並未流露生疏之意,可見人與人相處,皆在同行相知。“天香台”也是烏山“三十六奇”之一,據說古時有“天香寺”坐落於石壁之內,每日香煙瀰漫直抵雲宵,故名“天香台”。“天香台”右邊的石刻上,是宋朝福州一位叫“柯述”的太守,與幾位同道官員遊走烏山“神光寺”所做的記錄:“元佑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府帥溫陵柯公率東陽陳愷、朱崧、胡章,莆陽鄭令卿、陳覺民、許國,括蒼葉之表,會稽高彖、關景山,建安熊浚明,桐川沈憑,溫陵許轂、楊璞、王裕民,同游‘神光寺’,會於‘道山亭’。”此處“溫陵”若是指泉州人,那也算是我等的同鄉了!後來一查,此柯述還真是南安人,宋時福州太守。

  走完“天香台”,不知不覺中,我們已轉到山下。告別了二位山友之後,轉道走回于山賓館。一路上,想起柯太守遊玩烏山還到處留名題字,猛然想起無數旅遊景點,在白花花的牆壁上,隨處寫着“俺老孫到此一游”。看看這些摩崖石刻,有些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而有些卻好像是隨意塗鴉的。也難怪中國老祖宗有這種怪癖,讓後人們跟着學着,否則我們這五千年的文明,便會出現一些斷層,失去一些光彩,留下一些遺憾。事實上,後來我查一下烏山摩崖石刻典記,才知道其實我們只是走馬觀花而已,有很多知名的如:李陽冰的“磐若台銘”、程師孟的“霹靂岩”、朱熹的“福字岩”等等都沒有走過。看來,我們還得與烏山有數次相約啊!(下集《走馬福州——烏山古榕》)

您正在瀏覽: 走馬福州--西湖公園
網友評論
走馬福州--西湖公園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