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歲月隨筆 > 談淮北地區的婚姻習俗

談淮北地區的婚姻習俗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得得9

  談淮北地區的婚姻習俗

  婚姻習俗是隨着婚姻的產生而產生的,不僅體現了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面貌,而且也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安徽淮北地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民俗文化,婚俗文化源遠流長,可謂民俗風情園中的奇葩,近年來,由於淮北人民的物質生活的提高、精神文化的進步,婚禮形式也趨於了多樣化。

  提媒:舊時聯姻講求門當戶對,故有“嫁女高高求,討親低低湊”的說法。一般都由鄉里好事的“媒公”“媒婆”來牽線,俗稱“媒人”,還有的是由男方選定對象,委託“媒人”前往提親。而今已有所不同,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戀愛、網上聊天、婚介。

  相親:亦稱“見面”。往日,須經媒人往來遊說,巧言撮合之後,女方要選定吉日見見男方,女方家的親人基本上要到,這一天小男孩一定要注重外表,言談舉止略略大方,見面的地點大都有女方來定,時間大都要安排在上午,見了面后,大人在一起聊家常,一對孩子要撇開眾人單獨在一起,偷偷的作一個簡介,相互留下一點信物,這個時間一般不長,等一對孩子回來后,各自告訴自己的家長,爾後寒暄幾句就要回家了,這一關過去往往要等上幾天,有媒人回話,方可知曉。至今仍有個別地方保留着這個傳統。

  過禮:俗稱“彩禮”“下聘禮”、“定親”,雙方確定聯姻后,選定吉日,由男方備好酒席,擇其吉日將女方的家人請來搓上一頓,然後奉上“聘禮”。 女方收下的禮金,這樣就算是正式定親了。以前是“若要發,108”,什麼“毛頭羊、蓋子豬,三轉一響大瓦屋”,后升格為“電視、冰箱、洗衣機、自行車、傢具帶聘禮,四禮準備在手中,三間瓦房帶檯燈”,後來又興什麼“兩棚樓,拉上院,打眼軋井好淘菜”。而今要求越來越高,婚事開支名目繁多,費用節節攀升。當前又流傳“市中小樓100平,萬里挑一才能行”,聘禮升為1萬零1百元。由此可見社會生活水平是在不斷的提高,彩禮的數目也在提升。

  擇期:定親后,就要選擇喜日成婚,男方先請媒婆上門提出結婚請求,得到應允后,由男方帶着禮品去女方家要帖,也就是女方把自己的生辰八字書寫在紅柬上給男方,這就叫“年門帖”。據說當日還不能把“年門帖”帶走,要等第二天由女方的主事人和媒人一同送到男方家,表示已經完全同意了這門親事。男方接到喜帖之後,就開始張羅找人擇喜日。如今這一風俗仍在延續。

  治嫁:過去是喜日已定,女方家就要開始張羅着為女兒做嫁妝,添置衣物等,嫁妝多少隨家庭條件而定,俗語說“配不盡的閨女,過不了的年”。現在基本都是“一頭沉”了,全部由男方承擔,可見女方的地位是在逐步提高。

  過轎:其實這一天也就是成婚前的一次“綵排”,為第二天做好的一切準備,男方家門前要早早的貼上大大的喜子、對聯,俗稱“滿堂紅”。下午男方家還要找媒人或者是在當地有威望的人帶着男方的囑託及“嗩吶班”,俗稱“響”,三盤鞭炮、拜盒(裡面大都放上結婚時用的一些必須品,諸如:腰帶、襪子、年門貼等)、皮箱,皮箱裡面要放上新娘的紅衣服(俗稱上轎紅)、兩雙鞋子、胸花等,更主要的還要放上壓箱禮,以前是“一角放一百,中間要擱一大堆”,現在不同了,興起了萬里挑一“中間要放兩千一,每角還要放兩千”, 可見人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步提高啊!另外臨走前媒人還要再問問女方還有什麼需要的,缺什麼東西要補的,實際是客套話。

  娶親:亦稱“迎親”“成婚”,迎娶新娘以前是用轎,現在已改為用車,至少要用六輛,還必須是好車,什麼寶馬之類的方可派到用場。迎娶汽車漂漂亮亮,喜氣洋洋,車身上綴滿鮮花,車窗玻璃上貼上大紅的“喜”字,稱為“花車”。新郎着西服,帶着伴娘,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新郎要親自前往,備上豬後退肉一塊,謂之 “離娘肉”、兩條魚、兩箱酒、果品類若干,盒齊子(放女方妝奩的特製用具),還要帶一抱雞的男孩,先抱去一隻公雞,回時女家送一隻母雞一同抱回,以求吉利。雖然這些繁瑣的禮節至今仍然存在,但值慶幸的是“上車禮”和“下車禮”漸漸銷聲匿跡了。

  撥米:很早以前在迎親的當天,女方的長輩要給新娘開面,即用兩根絲線靶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否則要被譏笑為“毛臉”,開面意味着姑娘時代已經結束,現在這個規矩已經失傳了,但“拔米”這一條習俗至今還沒有完全丟失,就是在“新娘”臨行時,要坐在主房當中,由女方的長輩用紅筷子,把預先用碗準備好的米,撥在新娘的嘴裡,但不能咽下去啊,然後新娘把米再吐在自己兄弟的衣兜里,由兄弟再把米倒進自家的糧食囤里,意味“發家”,也就是發嫁的諧音。

  拜堂:亦稱“拜天地”,這是婚禮告成的主要標誌,過去大都是有男方的老表或同學擔任,俗稱“喝禮生”。現在已經換成了專門的司儀,但儀式大同小異。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燃放鞭炮,鼓樂齊鳴,案桌上點燃兩支香燭、放上柳條編的斗,內放五穀雜糧,鬥上插一桿秤,稱上還要用紅線繫上幾元錢。而今桌上又放上了紅棗、花生、桂圓、栗子,意味早生貴子。“開口禮”、“香火傳遞”等一些新的習俗漸已步入殿堂。喜鬧之後新娘入洞房暫時休息,等候敬酒。

  認祖: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由妯娌們(大多是近房的老嫂子)領着去男家祖墳祭拜,謂之“認祖”,也叫“燒喜紙”。現在已經改為當天,認祖之後在給來參加賀喜的客人敬酒。

  鬧房:俗稱“鬧洞房”。過去花燭酒宴散席后,親戚好友聚集新娘房裡,俗語“三天不分大小”,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逗新娘發笑或是出一些難題來捉弄他們,以此取樂,而今這一不雅習俗已不復存在了。

  回門:新婚第三日,婚後新郎新娘同去拜見岳父岳母或女方親友,有的帶些粉絲、糖果、點心等禮品,謂之“回門”。 新女婿的宴座必須設在正堂首席上坐,新女婿不懂筷,別人是不能隨便吃的。飯前女方弟弟給姐夫端洗臉水,姐夫必須給小舅子掏洗手禮錢,俗稱“喜禮”。午後則回,切記第一次回門,不能等太陽下山,否則會瞎婆婆的眼,臨走前娘家還要給女兒帶上一塊圓餅饃,說是給婆婆吃,堵住嘴,日後少少說話,少生氣。

  綜上所述,讓我們找到了歷史婚姻的痕迹,對傳統的婚姻習俗多了一份了解,同時也對現代婚姻現象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您正在瀏覽: 談淮北地區的婚姻習俗
網友評論
談淮北地區的婚姻習俗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