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鍋巴粥”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鍋巴粥”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鍋巴粥” 標籤:做懂孩子的父母 青澀記憶 培養孩子 我要做好孩子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鍋巴粥”

  老人家煮的飯剩了很多,我用鍋鏟把剩飯鏟松攤平了,稍稍灑點水,插上電直接用電飯鍋熱了做晚飯。鍋底下竟然結了鍋巴,孩子沒有見過鍋巴,不想吃,老人家牙口不好,這些鍋巴全被我一人享受了。

  隨着電飯鍋的普及,有不沾鍋塗料的電飯鍋讓鍋巴幾乎消失在記憶中。小時候農村還沿襲了古老的煮飯方式,一般人家都是中午煮一大鍋,晚上和早上都吃剩飯,於是飯被分為兩種,現煮的叫“新鮮飯”,剩飯叫“現飯”。家裡人多,一次要煮十來斤米,在直徑一米的大鍋中放很多的水把米煮到米粒發脹和飯一樣大,撈起來在竹編的罩籮里把米湯濾掉,再蒸熟。蒸飯時母親總要在鍋底放一些紅薯、芋頭,用一個圓拱形的篦子把紅薯、芋頭罩在裡面,將濾掉米湯的半熟飯倒上去蓋上鍋蓋加火蒸,底下的紅薯、芋頭和米飯一起煮熟了。母親把米飯裝在竹編罩籮里,紅薯和芋頭也都盛起來,我們盛飯時總要捎帶上一個紅薯或者幾個芋頭。這樣煮飯鍋邊都要結很多的鍋巴,有時母親把鍋巴鏟到鍋里,倒進去米湯煮鍋巴粥,鍋底煮過芋頭和紅薯等東西,也沒有洗過,鍋巴粥很容易串出其他味道,我是不太喜歡鍋巴粥的。

  傳統的煮飯方式很不科學,米湯是精華卻給濾掉了,通常時候米湯和在豬食里餵豬。在初秋蔬菜青黃不接的時節,有的人家實在沒有菜,就往米湯里到點醬油充為一道湯菜。儘管家裡有鹽菜、蘿蔔乾,但老是這幾樣味道又粗劣,實在難以下咽,我就用米湯泡飯,再就着鹽菜、蘿蔔乾就容易下飯了。讀過去的書還能看到“漿洗”一詞。“漿洗”就是衣被洗乾淨后在米湯中再搓洗一遍,直接晾晒乾,漿洗過的衣被因為掛了漿會比較挺,有些硬,看起來像新的,母親、外婆經常漿洗衣服。舊式的煮飯方式想不結鍋巴比較難,一大鍋飯會結很多的鍋巴,鍋巴不是很好吃,要牙口好,只有小孩子願意嚼。小時候嚼鍋巴,硬的嚼起來有脆,軟的包鹽菜或蘿蔔乾吃還有些風味。臨村有戶人家孩子多,糧食不夠,村裡人有時會接濟一些鍋巴。後來我們弟兄三個到縣城上中學,在學校附近租住,父親給我們買了電飯鍋,那時的電飯鍋沒有不沾塗層,每次煮飯都結鍋巴,鍋巴結得很牢,要把飯盛出來再插上電再悶,然後,我們幾個輪流用鏟子去鏟,鏟下一點吃一點,樂此不疲。

  據說“鍋巴”名出安徽,安徽境內沿江及皖南一帶有些人家吃飯時是不準吃鍋巴的,他們把鍋巴積攢起來,晒乾留待春荒之時當糧食。他們稱鍋巴叫“靠山”,看作抵擋飢荒災害日子的“依靠之山”。經濟發達了鍋巴這種窮困年代都不上檯面的東西受到歡迎,鍋巴被做成了少男少女喜歡的零食,還可用它做出許多菜肴。北京有道菜叫“一聲雷”,端上來的就是一盤鍋巴,當著客人的面澆上帶湯汁的作料,嗞嗞炸響,頗有些意趣,作料也很豐富,有的竟然用海參等好料,味道如何卻不知道,也許是兒時對鍋巴的偏見,對這道菜我竟然沒有動過筷子。

  鍋巴粥有很濃的味道和口感,獨特的東西容易引起回味,我大學畢業後去共青城山裡的朋友家做客,他家的親戚吵着要吃鍋巴粥,說是很香,我感到很詫異,還有人喜歡吃鍋巴粥?現在農村做飯也用的是電飯鍋,沒有人用大的柴火灶,再沒有人把米湯濾掉,沒有鍋巴、沒有米湯就做不出記憶中的鍋巴粥了。

  作者:王瑜

  2014年10月作於北京

您正在瀏覽: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鍋巴粥”
網友評論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鍋巴粥”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