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亂彈八卦 >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風車”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風車”

手機:M版  分類:亂彈八卦  編輯:得得9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風車” 標籤:做懂孩子的父母 青澀記憶 培養孩子 我要做好孩子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風車”

  孩子的家庭作業是和家長一起做些風車,媽媽上網查詢風車的製作方法,和孩子很快就做成一堆紙風車。孩子做紙風車勾起了我小時候的記憶,想起來老家農村的風車,農村的風車與紙風車、荷蘭的風車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

  老家的風車大約該歸類為農具吧,小時候農村的生產工具還比較原始,很多農具都是遙遠的古人傳下來的,比如水車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水利》一文對水車有詳細的介紹並畫有圖例,小時候我所見的水車還保留着幾百年前的樣子,我想風車發明的年代大概也不會短。風車的構造很簡單,全部是木材打造,有一個圓形的鼓風箱,裡面有木板做的葉輪,葉輪裝有手搖的柄,鼓風箱的另一頭是個大喇叭形的風洞,風車上面有個大漏斗,容量很大,漏斗下有個可以調節的閥門,風車下面有個逐漸收窄的出料口。風車的主要作用是去除雜質,那時農村的生產方式也比較原始,收穫的油菜籽啊、綠豆啊、蕎麥啊等都有枯碎的秸稈和葉子等很多雜質,需要用風車吹掉。糧食倒進大漏斗,打開閥門,大漏斗中糧食像沙漏中的沙子一樣往下漏,用手搖葉輪產生的風能將糧食中輕的雜質從大喇叭口吹出去,乾淨的糧食從出料口直接裝進籮筐里。如果吹不幹凈收小一下閥門,讓下漏的速度變慢就可以了,簡簡單單的構造,簡簡單單的操作卻非常的有效。小時候吃的米是自家種的,米不夠了父親挑擔稻穀拿去加工,那時有專門機米的機器,機器將稻穀自動分為米和糠,但是機出來的米總混有糠麩,還要用風車把米裡面糠麩吹乾凈了。母親用連枷打出的豆子也要用風車吹乾凈,有時候風車灰塵較大,母親頭上包着毛巾,總不讓我們靠太近,不緊不慢自己兀自搖着風車。小時候農村還是集體制,一般一個村莊就是一個生產隊。風車算是比較大的農具,都是由生產隊置備,村裡只有一架風車,用的人多了還要排隊。

  風車的高度是按照大人身高設計的,將機好的米或者豆子倒進風車的斗里需要一定的身高和很大的力氣,所以搖風車的活一般輪不上小孩子做。孩子們總對風車充滿好奇,大人不用的時候,小夥伴們輪流抓住風車的手柄使勁越搖越快,然後一放手葉輪還繼續快速轉着,大家看着哈哈大笑,互相較勁那個搖得快、轉得久。但是大人卻不喜歡我們搖風車,杜撰什麼空搖風車以後沒有褲子穿的說辭,孩子們對這種恫嚇無動於衷,繼續玩得開心,大人們就來趕,我們用力快速搖幾下趕緊跑,就在不遠處向大人們示威,看着風車葉輪還在飛快地空轉。

  很多年沒有見到風車了,去年在海南的風景區竟然看到了一架風車,搖柄經過了現代文明的改造,使用鏈條減輕了搖柄的用力。在北京門頭溝山區旅遊點也看到了風車,與海南風車相比要笨拙許多,看來風車在中國使用範圍是很廣的。不過風車已經失去了用武之地,註定要淡出人們的記憶,因此寫出此文,將這種老物件記錄下來留給孩子們一個記憶。

  作者:王瑜

  2014年5月作於北京

您正在瀏覽: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風車”
網友評論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風車”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