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記事散文 > 故鄉的小河

故鄉的小河

手機:M版  分類:記事散文  編輯:小景

  故鄉的小河———兒時記憶

  小時候,我們經常在這條故鄉的小河裡捉魚、洗澡,光着一雙小腳丫,踩着光禿禿的鵝卵石,在河邊的沙灘上,與小夥伴們追逐、嬉鬧,無憂無慮。我家就住在小河邊上,離我家大概一公里左右的上游,有一座風雨橋叫莫公橋。那時候我們要到莫公橋這裡來玩,覺得有好遠好遠,每次到這裡來玩一次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長大了似的。

  小河是穿我們小鎮而過,連接小鎮兩岸原本有四座橋,兩座風雨橋兩座石拱橋。風雨橋一座叫和尚橋,一座叫莫公橋,石拱橋一座叫大阜橋,一座叫韓家橋,大阜橋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改成木製公路橋了,後來又改成石拱公路橋了,並改名為東風橋。這座橋當時是小鎮上唯一的標誌性工程,使小鎮上的人們感到有幾分驕傲,成為人們早晚散步和外地客人來到小鎮必去的地方。韓家橋經過幾次洪水沖毀,如今已是面貌全非。而和尚橋的變遷在我的記憶中尤為深刻。我家就在和尚橋的橋頭,這座風雨橋是當時保存比較完整的風雨橋,有上百年歷史了。分上下兩層屋櫞,兩邊是供來往行人歇腳小憩的長條板凳。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大人們就在橋上乘涼、聊天,談古論今。小孩子們則在橋上嬉戲打鬧,做作遊戲。或是蹲在大人們的膝前,天真地聽着大人們講着離奇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或是坐在橋邊聽着橋下汩汩的流水聲,看着夜幕里一閃一閃的飛來飛去的螢火蟲,數着夜空中漫天的星星,直到陣陣涼風襲來,家長們催着回家睡覺的呵斥聲,才很不情願地離開橋上回家去。特別記得有一次,橋兩頭街上的小夥伴們分成兩伙,在橋上進行了一次“真刀真槍”的“打仗”,大家搬來土塊在橋的兩頭分別壘起“掩體”,小衣兜、小褲兜里裝滿了“子彈”——小石子、小土塊。以橋中為界,在橋上相互對打起來,在此起彼伏的“衝殺”聲中,雨點般的“子彈”在頭上飛來飛去,還真有點戰爭場面的氛圍,雖然不會造成什麼“傷亡”,但腳崴了的、手擦破皮的、頭上“中彈”起大包的,也是大有人在。直到大人們前來干涉,把自家的小孩一個個訓斥回家,這場"戰爭“才得以平息了下來。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遊樂場,只有這橋、這小河、這屋后的田野,便是我們小時候遊玩的場所。

  然而,就是這座風雨橋,在一次聽大人們講是百年不遇的洪水中沖毀了,那一次是我親眼所見撼天動地的經歷。記得是連續下了一個晚上的瓢潑大雨,河水不斷上漲,整個小鎮上的大人們都非常緊張,一些低洼處房屋已經進水。我家因住在河邊,父母大概一夜沒有合眼,時刻關注河水的上漲情況,不時的提醒我們準備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直到第二天早上,看到洪水有些消退的時候,突然,在我們對面的河灘上一片兩人雙手合圍粗的古槐樹轟然倒下了三棵,隨着洶湧的洪水沖向風雨橋,正當人們驚呼“壞了,橋會被衝垮的”,話剛落音,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頃刻間,風雨橋攔腰縱斷,斷木殘瓦頓時消失在滔滔洪水中——

  後來,小鎮的人們,尤其是沿河兩岸的街坊鄰居們為了修復這座風雨橋,自籌資金募捐善款,加上政府有限的救災款,每家每戶都出義務工,經過半年多時間重新修建了與原來風格一樣的風雨橋。然而,不知是建築工藝的粗糙,還是技術水平的欠缺,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再一次被洪水衝垮倒塌。如今在原來的橋址上已沒有了一點印跡了。而在它的上下游建起了三座窄窄的鋼筋混凝土橋,僅僅是為了解決兩岸人們出行的問題。

  而現在就只剩下這座還留有歷史滄桑印記的莫公橋了。經歷了多少次歷史變遷,經受了多少次洪水沖刷,經過了多少次風雨洗禮,雖然看得出滿目創傷、斑駁瘡痍,但它依然挺立着,依然艱難地向人們訴說著故鄉的歷史和故事——

  小河依舊流淌,但沒有了兒時的清澈與明亮,小河依舊低吟,卻帶着幾分憂傷,兒時經常去洗澡嬉鬧的深潭哪裡去了?徜徉漫步的沙灘哪裡去了?挑水洗菜的碼頭哪裡去了?

您正在瀏覽: 故鄉的小河
網友評論
故鄉的小河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