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現代散文 > 閑話“二隆由盛轉衰”

閑話“二隆由盛轉衰”

手機:M版  分類:現代散文  編輯:小景

  閑話“二隆由盛轉衰”

  陳宣章

  二隆者,唐·李隆基和清·乾隆帝也。唐朝有貞觀盛世和開元盛世;清朝有康熙盛世和乾隆盛世。然而,二隆均由盛轉衰,其中十分相似。

  一、少年目睹腥風血雨。

  公元684年,唐中宗李哲繼位不到兩個月,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即唐睿宗。接着,英國公徐敬業起兵反武被平定。次年,李隆基出生。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稱帝,此前,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的皇子,除了武則天親生的李哲、李旦,均被武則天殺光。“唐之宗室於是殆盡矣。”所以,李隆基的少年時代正是唐宗室危難時期,“睿宗諸子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武則天稱帝以後,唐朝政治掀起一次又一次的軒然大波,驚心動魄。

  公元1722年,清朝康熙崩逝,王室內部形勢緊張。當時年滿20歲的皇子共15人:大哥允褆、二哥允礽、三哥允祉、雍正胤禛、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礻我、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禎、十五弟允禑、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圍繞皇權,兄弟相殘:允褆早被康熙奪封爵,幽於府第。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貝子禮殯葬。廢太子允礽早被康熙禁錮在咸安宮,雍正將其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去世。允祉一門心思編書,雍正以“允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守護景陵”,后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允祺既未結黨,也未爭儲,雍正借故削其子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允祐數次立功被康熙晉封,被雍正以殘疾解旗務。雍正八年(1730年)死。允禩被雍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后命削王爵,高牆圈禁,改名“阿其那”,受盡折磨,終被害死。允禟同允禩結黨,被借故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名“塞思黑”,后又定28條罪狀,送往保定,加以械鎖,備受折磨,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允礻我因黨附允禩,被借故其奪爵,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開釋,后死。允祹既未結黨,也未爭儲,雍正二年被宗人府彈劾“治事不能敬謹,請奪爵”。乾隆即位后被晉封為履親王。允禎與雍正一母同胞,因黨同允禩,又傳聞康熙臨終傳位“胤禎”被雍正篡改,故不共戴天,被禁錮於景山壽皇殿。乾隆繼位后,將其開釋。允禑也被雍正命其守景陵。僅允祥、允祿和允禮境遇比較好。所以,乾隆少年時代也是宗室內鬥時期。

  二、少年英氣為祖寵異。

  李隆基7歲時,“朔望,車騎至朝堂,金吾將軍武懿宗忌上嚴整,訶排儀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則天聞而特加寵異之。尋卻入閣。長壽二年臘月丁卯,改封臨淄郡王。聖曆元年,出閣,賜第於東都積善坊。大足元年,從幸西京,賜宅於興慶坊。長安中,歷右衛郎將、尚輦奉御。”(《舊唐書·本紀第八·玄宗上》)

  《明皇雜錄·卷上》:“唐天後嘗召諸皇孫坐於殿上,觀其嬉戲,取西國所貢玉環釧杯盤列於前后,縱令爭取,以觀其志。莫不奔競,厚有所獲,獨玄宗端坐,略不為動。后大奇之,撫其背曰:‘此兒當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龍子以賜。”

  康熙六十年的一天,康熙帝在雍親王府(即後來的雍和宮)第一次見到了十歲孫子弘曆,十分喜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

  三、繼位以後緩和矛盾。

  李隆基經歷武韋之亂,又剷除了上官婉兒、太平公主。李隆基在兄弟六人中排行第三,除小弟早夭外,李隆基即位后非常注意處理兄弟、堂兄弟關係,十分友愛。但是嚴禁諸王與朝官來往。一旦發現,對朝官嚴厲處置,不追究諸王,處處顧念手足之情。

  乾隆即位后首先緩和雍正在位時的政治緊張氣氛。乾隆二年,釋放了雍正末貽誤軍機而判死罪的岳鍾琪、傅爾丹;賜予允禟、允禩公爵;開釋允礻我、允禎;晉封允祹為和碩履親王,乾隆便還將自己的第四子永珹過繼給允裪。後來為多爾袞昭雪,復其王爵。這些措施穩定了王室內部局勢。

  二十阿哥允褘比乾隆大五歲,康熙駕崩時僅十七歲。因“人本庸愚,性復懶惰”被雍正連降三級,從貝勒降為鎮國公。乾隆即位后,恢復了允褘的貝勒爵位。

  四、重用賢相曾經貶職。

  李隆基決心“改中宗之政,依貞觀故事”,需要一位精明幹練的宰相。當時的宰相張說、劉幽求都以文學見長,處理政事能力差,於是啟用姚崇。

  姚崇曾經兩度為相(武則天與唐中宗、唐睿宗)。武則天晚年,姚崇因得罪張易之兄弟,被借突厥犯境之際貶為靈武道大總管,臨行推薦張柬之為宰相。神龍元年參與“五王”之變,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複位,以姚、張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為梁縣侯。但是,武則天遷往上陽宮時,“王公更相慶,崇獨流涕”,張柬之深為不滿,貶姚崇為亳州刺史。後來,武、韋勢力聯合,“五王”被害,姚崇倖免。

  “唐隆政變”后,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立李隆基為太子。公元710年,睿宗從許州召回姚崇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尋升中書令再次當宰相。因建議太平公主退居東都(洛陽),以削弱公主權力,派諸王往各州,確保東宮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如實轉告太平公主,事情敗露。李隆基為爭取主動,以姚崇調撥兄妹關係為由,貶姚崇為申州刺史。李隆基執政,剷除太平公主后,不顧宰相張說、劉幽等人的反對,求選曾經被自己貶官的姚崇為相(被稱為“救時之相”),開創了開元盛世。後來的宋璟、張九齡、張說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乾隆即位后,劉統勛再受寵信,升內閣學士、刑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因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公訥親而名聞朝野。1752年以查驗通倉短少米石不實被免職留用。1754年,朝廷命劉統勛巡視巴里坤、哈密駐兵,正遇睦爾撒納(回部首領)兵擾伊犁,定西將軍永常自木累退師巴里坤。劉統勛據此上奏,請棄巴里坤,退守哈密。朝廷震怒,即行革職押解回京,其子劉墉亦被拿交刑部,家資充作軍用。未幾,從寬免罪,命他以司員辦理軍需,效力贖罪,1756年補授刑部尚書,發還本籍家產。

  乾隆十七年,詔命劉統勛入軍機處行走,所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至此,劉統勛為真宰相矣。《清史稿》有云:“勝此任者,非以其縝密,則以其通敏。縝密則不泄,通敏則不滯,不滯不泄,樞機之責盡矣。”劉統勛死後,乾隆帝特下諭說:“大學士劉統勛老成練達,品行端方,服官五十餘年,實為國家得力大臣,可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賞內庫銀二千兩治喪。”乾隆親臨其喪,賜謚“文正”,因而劉統勛成為清朝大臣中初歿即得謚“文正”的第一人。

  五、初中期時嚴整吏治。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整治吏治,提高辦事效率。1。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一律裁撤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官員。2。確立嚴格考核制度,加強管理。每年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3。重新恢復唐太宗時期的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監督朝政。4。重視縣令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確切了解縣官是否稱職。如考試優秀,可馬上提拔,如名不副實,則馬上罷黜。

  乾隆三年起,嚴肅處理侵貪案件,將性質嚴重、核實無誤的貪官即行正法。乾隆六年(1741),處死了納賄銀千兩的兵部尚書兼九門提督鄂善。乾隆二十年到四十年代,處死了10餘名職位很高的巨貪,如雲貴總督恆文、雲南布政使錢度、山東巡撫國泰、陝甘總督勒爾謹、浙江巡撫王亶望。慧哲皇貴妃的親兄、內務府總管高恆,侵貪兩淮提引,慧哲皇貴妃親侄、兵部右侍郎高朴,濫索金寶、盜賣官玉,乾隆帝都予以嚴處。乾隆初中期重視吏治:1。重視官吏選拔,強調官吏應年富力強,55歲以上者要詳細甄別,65歲以上者要帶領引見,能否繼任他要親自定奪。他將不稱職的官吏分成8類: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軟無力、不謹、貪、酷,並給予不同的處理。乾隆一朝,因考績不合格受到降級或處分的官吏達6萬多人。2。禁止向皇帝進獻,他禁止各省大員向皇帝進獻方物、土產。3。注重考績。為了整頓吏治,弘曆嚴格運用“京察”、“大計”考核官吏,過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布政史與按察司),也要考績。他要京官以密折報告屬吏是否賢良。4。注意解決官員及其家屬的生活費問題,給京官加薪,給外官發放養廉銀,使官員安心職守。5。處置貪官。

  六、晚年昏聵皆因女人。

  開創盛世后,唐玄宗開始滿足,沉溺於享樂之中,勵精圖治精神、改革節儉之風都消失了。正直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相位。李林甫病死後,楊國忠掌權,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公元736年,唐玄宗愛妃武惠妃病死。武惠妃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美貌艷麗、懂音律擅歌舞,被招進宮裡。為掩蓋奪兒媳的醜惡行徑,讓楊妃自己進宮做女官,賜號太真。為安慰兒子壽王,給他娶妃作補償。因為楊貴妃,奢侈之風盛行。大臣、貴族、宗室為巴結皇帝、討好貴妃,爭獻美味佳肴、珍異珠寶。楊貴妃高興的人都升了官。楊國忠專權,胡亂處理朝政,接受賄賂、拉幫結派。玄宗絲毫沒有察覺危機,反而發動一系列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將領貪功求官肆意,挑釁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又火上加油,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乾隆晚年,寵幸和珅。據說與雍正的年貴妃有關。太子弘曆有一次見到年貴妃,被其美貌打動,就從後面蒙其眼睛。弘曆與年貴妃打鬧,被弘曆的母后看見,為“殺一儆百,以絕後患”,賜年貴妃三尺白綾自盡。弘曆後悔莫及,在年貴妃額頭上點了一記硃砂。二十年後,乾隆第一次見到和珅,發現他酷似當年年貴妃,額頭上硃砂記的位置、大小、顏色都一模一樣。問起和珅出生年齡,正巧是年貴妃死去那年。於是,乾隆認定和珅是年貴妃轉世,恩寵加倍,逐漸形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和珅攬權受賄,十分貪婪,成為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後來,嘉慶帝宣布和珅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家得白銀八億兩。和珅所匿藏的財產相等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

  七、死後百年朝滅大亂。

  唐玄宗於公元756年當太上皇,死於762年。145年後,梁王朱溫(朱全忠)逼唐哀宗李柷(904-907年,在位三年)禪位,唐朝滅亡,接着就是五代十國,53年天下大亂。

  乾隆於1796年當太上皇,死於1799年。113年後,宣統皇帝傅儀(1919-1912年,在位三年)退位,清朝滅亡,接着就是37年軍閥混戰、日寇入侵。

您正在瀏覽: 閑話“二隆由盛轉衰”
網友評論
閑話“二隆由盛轉衰”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