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學散文的困惑

學散文的困惑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看了一些現代散文作家的文章,拜讀了他們的部分美文,文筆細膩,文字清新,讀起來感覺文句很美很精緻。看得出文學造詣歷練頗深,功底不淺,如若不是文學專業的有造詣的人是修飾不出那樣精美的詞句的,看到后讓我自漸形穢,產生莫大的距離感,也嚇跑了不少散文愛好者,就有些氣餒了,不敢繼續堅持了。

  也許是一種散文風格吧,對於我這業餘人員來說,有些摸不着頭腦。

  然而,幸虧是看了這些文章之後,感覺也不都是那麼完美無缺,有些文章,看過了都是那種吟吟咩咩,裝腔作勢,拿腔拿調的模樣,看得有些是在雲里霧裡一般,不知所云的確實讓你頭疼。

  看過之後,想要再找出裡面的某一個段落摘錄,保存欣賞時,卻感覺非常困難,原因是別說找出這個段落,就連回過頭來,找到剛剛看過的這篇文章都很困難,因為,不論誰寫的,感覺都是一個模樣,都一樣的風格,好像都是出自一人之手似的,怎麼也是那些風花雪月的詞彙拼湊在一起。

  一篇篇文章讀過後,別說通篇的記下來成為名著推廣出去,甚至流傳下來,就是連文章的篇名都讓人記不住。都是這些“聽月亮的聲音”,“用月亮取暖”,“倚窗聽風”,“倚在夏的清涼的臂彎里”,“其實忘記也是一種美”,都忘記了,那種美你是怎麼感覺到的?誰家颳風的時候打開窗戶?不都是颳風要趕緊把窗戶關得嚴嚴實實嗎?不開窗,風兒又怎麼能聽得到?這些沒有力氣的句子,像病入膏肓的病人說的話,也像是無病故意的呻吟,聽后不痛不癢的。整篇文章像是佛經的梵音雲霧繚繞,美的就是不叫你輕易的看進去。試着讀給身邊的人聽聽吧,有人說很美,也有人說都是廢話連篇,聽不明白,讀不出意思,哪一段,哪一篇都雷同,不知所云。難道這就是什麼超現實主義抽象派作品風格嗎?虛幻的如同幻音幻聽一般。而我卻覺得,既然是喜歡散文,那就應該繼續堅持,認真地學習下去,但是談何容易,想找都找不到。

  想證實一下是不是所有的散文名家的作品都如此呢?如果散文都是這個樣子的,我也就死心了,從此不再學習散文了,因為這樣的散文看來我是無論如何也是學不成的。

  看了看,讀了讀老舍,巴金,席慕蓉,矛盾,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比如《草原》《濟南的冬天》《荷塘月色》《賣豆腐的哨子》等,看了他們的文句,並沒有那麼大的疏遠感,相反卻是這些大家名著更顯得讓人親近,更有泥土芳香的味道。朱自清把剛出水面的荷苞比作“剛出浴的美人”,說到荷葉時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說到荷花時“羞澀的打着朵兒”,“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都是這些樸實的句子,這些比喻既親切又真實,不顯一點點的做作。席慕蓉的《野生的百合》中有這樣的句子:“我有這麼多這麼好的朋友們陪我一起走這一條路,你說,我怎麼能不希望這一段路途可以走得更長和更久一點呢?”

  每每想到現在看到的散文文章作品,感覺難道是不是這些被稱做“不朽的文字”也奧特的落伍了,也要被清理到垃圾堆裡面去了?我想不會是這樣的吧!

  散文到底該怎麼寫?作為一個初學乍練的人來說者,一時間甚是迷茫。到底是拜讀這些文學大家的文章,還是欣賞那些纖纖玉手書寫出的優雅秀麗的叫人目不暇接的,看了不知所言的文筆呢?一直讓我糾結着,看來需要有高手指點迷津。

您正在瀏覽: 學散文的困惑
網友評論
學散文的困惑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