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網絡散文 > 閑話“人懶事多”

閑話“人懶事多”

手機:M版  分類:網絡散文  編輯:得得9

  閑話“人懶事多”

  陳宣章

  中華民族歷來自譽“勤勞勇敢”。“勤勞”不僅是動手(體力勞動),也包括動腦(腦力勞動)。動手辦事,如果不好好動腦,必然事倍功半,而且常常會幹一件事,帶出兩件事。“人懶”也包括懶得動手和懶得動腦。

  有人會說:“懶人的宗旨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怎麼會人懶事多呢?”可是,客觀上確實是這樣。

  前方馬路上有斑馬線,懶人為了“省”幾步路就亂穿馬路,結果被車撞倒,下面就“多”出一系列事情。吃魚有刺,懶人為了“省”事,胡亂嚼後下咽,結果被魚刺卡在嗓子,下面就“多”出一系列事情。瓶子食品吃后不好好擰蓋子,第二次使用時一拎瓶蓋,瓶子倒了或者掉地打碎,下面就“多”出一系列事情。

  家庭採購的各種物品都是因為有使用價值,但是各種物品放置不規範,或者使用后不歸位,再次使用時就找不到,於是“365天,天天找東西”,或者重複購置,過幾天,原來的又找到了。這就形成“要用時找不到,不用時一體世界”的局面。俗話說:“懶婆娘管家,管得稀稀拉拉。”要使家庭物品放置得有條有理,使用時隨手可得,必須規範化,而且每次使用后及時歸位,否則就會“多”出一系列事情。

  任何東西都要從“下次要使用”着想。車子進車庫,應該車頭朝外、油箱水箱足量,處於“臨戰”狀態。否則,遇到急事用車,就會手忙腳亂出差錯,不是倒車碰擦,就是半路缺油缺水。

  俗話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人辦事都要有預見,都要事前想到各種準備工作。那種“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是要不得的。有個朋友出差,到了檢票口才發現忘了帶火車票。叫出租車回家,再趕到火車站,火車已經開走了。

  現在的幼兒園注重“養成教育”: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一點非常重要。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兒童開始培養,要從一點一滴着手,要持之以恆,要家長以身作則。許多孩子的不良生活習慣,往往是家長嬌慣出來的,包括懶惰。一個孩子睡在被窩裡要尿尿,家長就要他(她)尿在“尿不濕”中,久之,孩子就會尿床,因為他(她)養成了躺着尿的習慣,睡眠中也就尿了。尿床后,就會“多”出一系列事情。

  一個孩子使用東西隨手擱置也是一種壞習慣。懶婆娘管家,家中的桌面、床上、沙發上、凳子上……凡是平面,都有東西,亂七八糟。這種家庭的孩子怎麼會不亂放東西?

  一個孩子不愛惜東西也是一種壞習慣。有的人說:“孩子愛拆東西是聰明。”其實,這是一種好奇心。家長應該教他:怎麼拆開的?怎麼裝回去?每一件東西都有使用注意點,有的還有使用說明書。要教育孩子遵守客觀規律,而不是胡搞。說明書要閱讀明白,有的還要保存好。對於孩子弄壞東西,不做正確引導,有的家長竟然教育孩子:“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是害了孩子的品德。

  許多時候,辦事情要遵守客觀規律,急不得。懶人往往為了圖省事,結果辦砸了。這就叫“欲速則不達。”開車辦急事,不遵守交通規則闖紅燈,即使不出交通事故,被交警攔下教育、扣分、罰款,“省事”嗎?所以說,“三思而行”就是為了真正的“省事”。

  貪圖享受也是一種壞習慣。一個人為了涼快,睡在空調下,結果患急性肺炎,發高燒。一個人貪圖享受,必然生活奢侈、大手大腳。有的花天酒地,有的盲目攀比,有的違法犯罪……就會“多”出一系列事情。

  人懶有各種特徵。有的是“大碗摞小碗”,有的是“大懶支使小懶”,有的是“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有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是“瓶子倒了也不扶”……有一個笑話:老婆回娘家,給懶人丈夫烙了一張大餅套在丈夫的脖子上,足夠他吃一周。等老婆從娘家回來一看,丈夫還是死了。因為丈夫只吃了前面的大餅,連轉一下大餅都懶得干。

  “享受”是一個無底洞。吃喝玩樂也是無止境的。這裡又要談到人生觀、幸福觀。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現在的思潮確實令人擔憂。如果人生就是為了自己享受,就是為了自己子女享受,無數革命先烈為什麼拋頭顱灑熱血?

  我覺得:現在好像一代比一代自私,一代比一代自私懶惰,一代比一代膽大。許多老人忙碌了一生,現在退休了還在帶孫輩、外孫輩,希望子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為建設祖國多出一份力量。也有一些老人卻認為:退休了,就應該吃喝玩樂、旅遊享受,把最後一段生命留給自己,“活着就要對得起自己”。現在要深入開展學習雷鋒,那種“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想法是否應該拋棄呢?以前強調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無產階級國際主義,難道不應該堅持下去,直到共產主義實現?

  中華民族還是應該“勤勞勇敢”。

您正在瀏覽: 閑話“人懶事多”
網友評論
閑話“人懶事多”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