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花卉趣味百話》(連載)八十八、花卉怪名之謎

《花卉趣味百話》(連載)八十八、花卉怪名之謎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得得9

《花卉趣味百話》(連載)八十八、花卉怪名之謎 標籤:十八大

  《花卉趣味百話》(連載)

  陳宣章陳瓏玥編著

  八十八、花卉怪名之謎

  花卉的名字常常由特徵(如:變葉木、一葉蘭等)、擬物(如:荷包花、虎尾蘭等)、地名(如:非洲菊、英國鳶尾等)形成;也有外文直譯而成,如:勿忘我(Forget-me-not)、橡皮樹(rubber-plant)等;也有外文音譯而成,如:康乃馨(Carnation)、福祿考(phlox)等。花卉中有許多怪名,令人費解,其實,都有典故,趣味無窮。

  一、劉寄奴:菊科劉寄奴屬草本,以皇帝的字命名。

  《南史》記載,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字寄奴,原為東晉大將。他稱帝前率兵出征新洲,消滅敵軍主力后帶兵追剿,被一條橫卧路上的巨蛇擋住。劉裕彎弓搭箭命中巨蛇,巨蛇負傷而逃。次日,劉裕帶兵繼續搜查敵軍殘餘。忽聞山林深處有杵臼之聲,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只見幾名青衣童子正在搗葯。士兵欲舉刀殺之,眾童子伏地哀求說:“只因昨日劉將軍箭中我主,我主疼痛難忍,命我等搗葯敷傷。”士兵們回稟劉裕,劉裕甚覺詫異,乃前往察看,發現青衣童子不見了,地上有草藥數束,遂命士兵將草藥帶回試敷金瘡,甚是靈驗,於是在軍中推廣使用。因草藥無名,是劉裕將軍射蛇得葯,便以劉裕的字命名“劉寄奴”。

  二、徐長卿:蘿藦科牛皮消屬多年生草本,由皇帝指大臣名而命名。

  趙匡胤黃袍加身,終日飲酒作樂,以致酒色傷身,經不少御醫診治,難以治癒。大臣徐長卿從小學過醫道,略懂中醫藥知識,去野外採集一味草藥煎水給趙匡胤服用,誰知還真管用,皇上的頑疾竟神奇地解除了。皇上很驚奇:“御醫都無奈,你怎有如此醫技,此葯叫什麼名字?”徐長卿答:“皇上,臣有無禮之罪,此葯還沒有名字呢。”太祖聞言道:“愛卿,你叫徐長卿,這葯就以你的名字命名吧!”

  三、王不留行:石竹科王不留行屬草本,藥王邳彤以“不留王莽食宿”而命名。

  當年王莽、王郎率兵追殺劉秀曾到過邳彤家鄉,揚言王莽是真正的漢室後裔,劉秀是冒充漢室的孽種,要百姓給他們送飯送菜,騰房子給他們住。百姓知道他們是禍亂天下的奸賊,就不搭他們的茬兒。天黑了,王郎見百姓還沒把飯菜送來,心中火起,帶人進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關門鎖戶,無一縷炊煙。王郎氣急敗壞,揚言要踏平村莊,斬盡殺絕。一參軍進諫:“此地青紗帳起,樹草叢生,庄稼人藏在暗處,哪裡去找?再說就是踏平十個村莊也解不了兵將飢餓,不如趕緊離開此地另作安頓,也好保存實力追殺劉秀。”王郎聽了才傳令撤離。邳彤以此給草藥起名“王不留行”,借不留王莽、王郎食宿,讓人們記住“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山藥:薯蕷纏繞草質藤本,因避諱改名。

  《本草綱目》記載,山藥原名薯蕷,因唐代宗叫李豫,為避諱而改為薯葯;后又因為宋英宗叫趙曙,為避諱而改為山藥。但是,也有人提出質疑。

  五、虞美人:罌粟科罌粟屬草本,以西楚霸王的虞姬命名。

  當年,西楚霸王困於垓下,兵孤糧盡,四面楚歌。虞姬拔劍自刎,鮮血落地,化為鮮艷的花朵,此花便是虞美人。南宋·王灼《碧雞漫志》:“虞美人,脞說稱起於項籍虞兮之歌。予謂後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於當時,非也。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軍散盡旌旗倒。玉帳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劍光飛,青血化為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舊曲聞來似斂眉。’又云:“當時遺事久成空,慷慨尊前為誰舞。”亦有就曲志其事者,世以為工,其詞云:‘帳前草草軍情變。月下旌旗亂。褫衣推枕愴離情。遠風吹下楚歌聲。正三更。撫騅欲上重相顧。艷態花無主。手中蓮鍔凜秋霜。九泉歸去是仙鄉。恨茫茫。’”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高郵桑景舒性知音,舊聞虞美人草,遇人唱虞美人曲,枝葉皆動,他曲不然。試之,如所傳,詳其曲,皆吳音也。”虞美人,由項王虞兮之歌而得名。

  虞美人是比利時國花。罌粟可提煉毒品海洛因,被嚴格禁止種植;而虞美人則是常見的觀賞花卉,種植廣泛,常常被混淆。

  六、太子參:石竹科多年生草本,因拯挽太子之身而命名。

  春秋時,鄭國國王兒子,年5歲,天資聰慧,但體質嬌弱,經常生病,太醫屢治不效。國王懸重賞遍求補益之葯。一時間,各地獻寶薦醫者絡繹不絕,但所用皆為參類補藥,並未奏效。一位白髮老者揭榜獻葯,聲稱非為懸賞。國王說:“爾誠心可鑒,然若葯不靈驗,怕有欺上之罪吧。”老者笑道:“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葯,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葯,服百日必能見效。”王子如法服用三個月後,果見形體豐滿,病恙不染。國王大喜又急尋老者以封賞,但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葯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葯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

  七、垂柳:楊柳科柳屬落葉喬木,皇帝賜姓“楊”,改名楊柳。

  楊和柳雖然同科,卻是不同植物。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不錯,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八、諸葛菜:十字花科草本。諸葛亮為解決軍糧開發的野菜。

  蜀中號稱天府之國,卻難經連年征戰。蜀軍屢出祁山,蜀道艱難,軍糧常供應不上。為解決此難題,諸葛亮想出軍中自種蕪菁的辦法。他命令兵士,每到一地就廣種蕪菁補充軍食。兵士們依令行事,在行軍路途附近大面積種植蕪菁,緩解了軍糧供需矛盾。蜀軍離去后,所種蕪菁被當地人民普遍採食,稱之為“諸葛菜”。

  九、打破碗花花: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毛澤東視察時開發的民間滅蚊蠅毒草。

  1958年毛澤東視察四川紅光社(現為“鎮”),聽到一種野生毒草可用來消滅蚊蠅。毛澤東好奇地問:“它為什麼叫‘打破碗花花’?”潘兆清解釋說:“以前為了防止孩子們去摘這種花,農民們就對孩子們說,摘了這種花,就要打破碗,打破了碗,就吃不成飯,這名字就是這麼得的。”

  十、何首烏:蓼科多年生纏繞藤本,古醫籍記載,其名有五:野苗、交藤、夜合、地精、何首烏。其名起於唐·李翱《何首烏傳》:

  “何首烏者,順州南河縣人。祖名能嗣,父名延秀。能嗣本名田兒,生而孱弱,年五十八,無妻子,常慕道術,隨師在山。一日,醉卧山野,忽見有藤兩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而又交。田兒驚訝其異,至旦遂掘其根歸。問諸人,無識者。後有山老忽來。示之。答曰:‘子既無嗣,其藤乃異,此恐是神之葯,何不服之?’遂杵為末,空心酒服一錢。七日而思人道,數月身體強健,因此常服,又加至二錢。經年舊疾皆痊,發烏容少。十年之內,即生數男,乃改名能嗣。后與子延秀服,皆壽百六十歲。延秀生首烏。首烏服后,亦生數子,年百三十歲,發猶里。有李安其者,與首烏鄉里親善,竊得方服,其壽亦長。遂敘其事而傳之雲。”

  十一、知母:龍舌蘭科多年生草本,由民間採藥孤婆命名。

  傳說有個孤寡老太婆,以挖葯為生。老人有塊心病就是自己的認葯本事無人可傳,希望能遇上個可靠後生,認作乾兒子。此事傳開后,引來富家公子、商人的注意,老人沒有上當。一年冬天,她身心憔悴,在偏遠山村摔倒,被年輕樵夫收留。一天,老人試探着說:“老這樣住你家我心裡過意不去,還是讓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沒兒女,我們又沒了老人,咱們湊成一家子過日子,我們認您當媽,這不挺好嗎?”老人落淚了,終於道出了詳情。這年夏天,她突然對樵夫說:“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他們來到野草叢生的山坡,老人指着一叢線型葉子、開有白中帶紫條紋狀花朵的野草說:“把它的根挖來。”樵夫挖出一截黃褐色的草根問:“媽,這是什麼?”老人說:“這種藥草,能治肺熱咳嗽、身虛發燒之類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為什麼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認葯么?”樵夫想了想說:“媽是想找個老實厚道的人傳他認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這本事去發財,去坑害百姓!”老太婆點了點頭:“孩子,你真懂得媽的心思。這種葯還沒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十二、田七:五加科多年生草本,因田醫生所傳得名。

  古時青年張二患病,口鼻出血不止經多方醫治仍無效果。田醫生用草藥根研磨成粉,服后血止。張二非常感激,要求醫生留下種子。一年後,草藥長得非常茂盛。知府大人獨生女患了出血症,多方治療不見好轉,貼告示:“能治好女兒病者,招其為婿。”張二帶上草藥研成末給小姐服下,誰知小姐竟死了。知府大怒,將張二嚴刑拷打,並追拿田醫生,並將其定為“謀害殺人”罪。田醫生解釋說:“此草藥對各種血症都有療效,但須長三至七年才有效。張二所用之葯僅長滿一年,本無藥性,當然救不了小姐。”他要過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劃一刀,鮮血直流,又從葯袋取出藥粉,內服外敷,即刻血止痂結,在場者驚訝不已。知府大人只好放了田醫生。

  因其播種后三至七年挖采才有用,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因此葯為田醫生所傳,也被稱作“田七”。

  十三、萬壽菊:菊科多年生草本,因縣太爺誤聽而改名。

  十六世紀中葉,此花從國外傳到中國南方,人們不知其名。因它每年秋冬開花,瓣形似菊,花色美麗,但花葉有一股臭味,故被稱為“瓣臭菊”。一年秋天,有位縣太爺做大壽。管家為增添氣氛,在大門口擺上兩列盆花,頓時黃綠交輝,耀眼異常。縣太爺見之大喜,問:“這叫什麼花?”管家答:“瓣臭菊。”誰料縣太爺誤聽,眉飛色舞地稱讚道:“啊!萬壽菊,好呀!好呀!”從此,萬壽菊之名便不脛而走,廣為流傳。萬壽菊葉綠花艷,被用來綠化、美化環境。因花名之故,逢年過節,特別是老年人壽辰,人們常常以萬壽菊作禮品饋贈,以示健康長壽。

  還有許多花卉的怪名,有待愛好者去尋根問底呢。

您正在瀏覽: 《花卉趣味百話》(連載)八十八、花卉怪名之謎
網友評論
《花卉趣味百話》(連載)八十八、花卉怪名之謎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