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五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pp958

  人之有名號,猶物之有名稱,標識、呼之也。中國人的名字現在有小名、大名,古代比現代複雜,除名字外還有號。陶潛自號為“五柳”,陸遊則號“放翁”。號是自定的,綽號則是別人送的。

  綽號,現代俗語叫“外號”,古代叫“渾名”。綽號着眼於人的一個方面,概括了人的突出的特徵。或描繪人的面目,如“美髯公”、“青面獸”;或讚頌一個人的才能,如“聖手書生”、“打虎將”;或形容一個人性格的特點,如“霹靂火”、“笑面虎”;或突出一個人的職業特點和武藝特徵,如“操刀鬼”、“菜園子”、“雙槍將”。名字是一個人的語言符號,生下來就起名,有的未生時就先起好了。因此,縱然字面有講究,終究不反映後天的變化。綽號就不同了,它概括人某一方面的特點或特長,比名字生動、形象,印象深刻,從綽號能知道一個人的某些情況。俗話說,人不得外號不傳名,“王鐵人”多有威力!“銀耳大王”多響亮!

  綽號有時表示眾人對一個人的評價,生活中人們常用綽號表達愛憎。貶義的如稱好吵架的女人為“母夜叉”、“母大蟲”;稱渾渾噩噩的人是“糊塗蟲”;褒義的如稱勤儉認真的倉庫保管員為“紅管家”;稱描得准射的準的射手為“神炮手”“神槍手”。有的字面上挺惡,實際上並無惡意,如“赤發鬼”“活閻羅”。有些綽號還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如“周扒皮”“活雷鋒”。

  人的各方面不是固定不變的,綽號也有變化。有的人一生有幾個綽號,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綽號。有的反映了才能的提高,或身體、面目的變化,有的反映了命運的浮沉,有的反映了精神或技藝上的特點,各不相同。我不贊成用人們殘疾的生理特點給人起外號,那是對人的不尊重。

  綽號是禁不住的。好的綽號人皆愛聽,不好的綽號你怒目而視,別人當面不叫了,背後仍叫。有時人們不記得某人的名字了,卻記得綽號。

  綽號反映了群眾的智慧。有時是一個人起的,得到大家的公認;有時是在傳說中集體創作完成的,然後傳開去。

  1988、8、26

  談治學要嚴謹

  做學問的功夫和學問上的建樹同等重要。古人治學要嚴謹的訓教今天仍然是至要之理。治學包括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兩個方面,貫串其中的是認真二字。學習知識、求學問要虛心,對基礎知識、入門知識要求甚解;由淺入深、持之以恆,不能淺嘗輒止、囫圇吞棗、中途而廢,那樣得不到真知,學到一點知識也是一鱗半爪,支離破碎,不成系統。應用知識要調查研究,了解對象,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或實現新的創造,或進行新的探索。無論是求知還是致用,都要求具有科學的求實精神,不能嘩眾取寵、沽名釣譽、妄自尊大。古往今來,刻苦學習的例子很多,“頭懸樑錐刺骨”、“鑿壁偷光”、“囊螢夜讀”的典故盡人皆知。明末清初的學者黃宗羲數十年如一日讀書不輟尤為人稱道,他在《不寢》一詩中自述說“年少雞鳴方就枕,老來枕上待雞鳴。轉頭三十餘年時,不道消磨只數聲。”多麼堅毅!多麼執著!

  凡是有成就的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治學都是嚴謹的。清代學者顧炎武日學日思日有所得,集腋成裘寫成著名的《日知錄》;愛因斯坦以科學許身、以真理為貴、不懈地探索,創造了相對論;歌德費60年心血寫成《浮士德》;馬克思的《資本論》寫了40年。他們的可貴還在於始終像法官一樣審視自己的作品,完善正確的論斷,不足的給以補充,不斷剔除錯誤……。以寫作的嚴謹態度為例,魯迅的“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段刪去”已成為作文的座右銘;“吟哦一個字,拈斷數根須。”,“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的練字功夫令人欽敬;而賈島的“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足使今天的某些高產作家、高產詩人汗顏!

  我舉出古代詩人和近、現代一些學者治學嚴謹的例子,重提治學嚴謹的話題,是因為今天還存在治學不嚴謹的現象,還有浮誇的風氣。比如,有的人才讀了幾本古書,便以為全掌握了中國古代文化,妄加評論;有的人隨意構築所謂的理論,剪裁歷史、拚湊事實、主觀臆斷;有的人稍有成績便飄飄然,目空一切,覺天下真理盡在我;有的剛能勝任工作便以行家裡手自居,以能人自命,以天才自誇;有的剛發表了幾篇作品便自命不凡,粗製濫造起來……。治學不嚴謹不只是一個學風問題、文風問題,它還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靈魂。--一個玩世不恭的虛浮的人怎麼能治學嚴謹辦事持重呢?

  做學問與習武,都講究功夫。穿着捉襟見肘的衣服,使起不熟練的拳腳,“哧”的一聲裂開了衣衫,是要露出裡邊不雅的東西來的,不可不戒。還是嚴謹、認真、謙虛的好。

  1990、6、22

  談“自我感覺良好”

  生活中、社會上自我感覺良好的單位和人真不少,經常遇到。他們像盤腿而坐的佛像一樣,憨態可掬,唯我獨尊,貌似高深莫測,其實麻木不仁。不妨略舉幾例。

  比如某些廠家滿足於牌子已經打響,便不再在提高產品質量和改進產品性能上下功夫,不開發新產品,“自我感覺良好”地沾沾自喜,結果自己的產品被功能更全質量更好的產品淘汰。又比如某些新崛起的X派詩作者,不顧中國讀者的文化水平和欣賞習慣,無視語言規律,寫一些除了自己和自己小圈子之外誰也看不懂的晦澀詩、迷幻詩、猜謎詩、朦朧詩,讀者指出、編輯批評仍“自我感覺良好”地粗製濫造,認為當代無知音。結果他的詩作讀者越來越少,詩思越來越枯竭。又比如有些人業務上不求上進,知識不求提高,得過且過,許多同事的能力和水平都超過了自己,可自己還在那裡井中之蛙樣的“自我感覺良好”,被時間和時代拋棄還不自知。

  還可舉出一些。這樣的“自我感覺良好”之所以不好,主要是自我封閉、自我陶醉,看不到自我之外眾多自我的存在;不願接受社會評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潛在的危機。這種“自我感覺良好”其實是僵化、保守、落後、滿足心態的表現,與改革和競爭格格不入。勸君迅速從自我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把自我放到社會的群我中去參照,改掉“自我感覺良好”的惰性,自強不息,不斷進取,自我感覺才能真好。

  1990、10、30

  談讀書

  沒有人不想提高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的。提高我們每個人智力和能力的關鍵是向自身注入知識力,這就需要學習。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是讀書學習。下面我就談談讀書的方法。

  第一散讀和定向讀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不少人手不釋卷在看書,主要是讀通俗性、娛樂性讀物,消遣時間。這種讀書就是讀雜書,叫散讀,調劑一下時間,休息一下緊張的神經,未嘗不可;總這樣讀就值得商榷了。散讀對提高人的能力作用不大。有目的的攻讀專業書或像學校那樣按專業要求讀書就大不相同了,它是以訓練人系統地掌握一門專業知識為目的,對提高人的能力作用最大,這樣的讀書就叫定向讀。定向讀的定向,有指向和方向的意思,它需要堅強的毅力和一定的強制性才能辦得到。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須艱苦地進行定向讀。定向讀,每個月都會有長進,幾年就大見效果。總是散讀,讀十年也白搭。定向讀,可以在學校讀,也可以在家讀,也可以在工作崗位業餘自讀。

  第二泛讀和有選擇的讀

  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即生而有涯而求知無涯。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這就要求讀書要有選擇。有的書泛泛地瀏覽一下就行了,有些書則要認真讀、反覆讀,才能讀懂,才能讀出樂趣,才能把知識內化為自己身體的技能和頭腦的智能。

  第三粗讀和精讀

  選擇好了必讀書或可讀書,還有個粗讀和精讀的問題。重要的書,要讀許多遍;不少書,一本書就是一門學問,想讀一遍就理解了、掌握了是不可能的。所以,初讀一下,了解梗概,懂得大略;精讀時再深入把握理論框架、基本觀點;直到完全理解,能自由運用。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雜文五
網友評論
雜文五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