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20,三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20,三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pp958

  20,沙朗人種田(三)

  種棉花、營養坯育苗,家織布

  沙朗土質屬沙性壤土,地力肥沃,適宜種棉花。棉花是秋熟中的經濟作物。民國初,沙朗就有幾種大棉花(洋棉花)出現,特別是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零年),楊在田建綿豐鎮、錦豐軋花廠后,成立“農業技術推廣站”,在老沙東片地區推行種植“岱字”棉,讓沙朗的棉花業得到大發展。沙朗原來的短絨小棉花,因產量低,上不了市場,只能自己紡紗織布。大棉花的出現,也讓沙朗家織布的質量提高了,故到四十年代,沙朗基本沒人再種小棉花。

  種棉花有如下幾個環節:

  選種、拌種:棉種叫棉籽,要一棵一棵挑選。當年種棉籽前,已想到用草木灰拌棉籽,上世記二十年代,有人開始用六六六藥粉拌棉籽防害蟲。

  下種:種棉花叫下種、點種、點布,小滿前就要在麥侖頭上點布種下棉籽,用小鍬挖洞下種二到四粒一穴。在麥種子沒有改良前,麥侖頭要二尺寬。在立夏后、芒種前收麥,棉花已有尺把高。

  均棵:麥一割,馬上給棉花均棵,每棵留壯實的一枝,缺枝的棵,將有二、三枝一棵的均種空穴。同時將均出來的棉苗,先養種在一起,防止鋤棉花時損傷了棉苗,好補苗。

  補基肥:將豬、羊、雞、鴨的糞和灶鍋灰拌好,用小鍬在棉花腳根旁挖小穴埋入。

  鋤棉花,施追肥:鋤頭遍棉花,用手鋤仔細護根,同時用大鋤鋤斷麥根,助地,松疏麥侖頭,頭遍棉花鋤過,點上水糞,在棉花竄支開花前,要多鋤棉花地,起碼七、八遍,點上水糞三遍以上。

  打頭、整支、清肉芽:這是棉花田間管理的關鍵活,時間最長。一般在棉棵最底一層枝上有了三個到四個棉鈴時,即可將這棵棉花的頭打掉,不讓它再往上長;各支上長到三個棉鈴、最上二層有二個棉鈴時,即將這支上的支棵頭打了,在主桿和每根支杆交接處,都會長出肉芽,要隨時清除掉。

  拾棉花、曬棉花、軋棉花:沙朗在棉花開的時節里,有雨、有風,還有颱風影響,所以棉花朶(棉花朵採拾下來后叫籽棉)一開,馬上要將籽棉拾回來,必須開一批搶拾一批,只要天不下雨,天天有籽棉採拾,天天有籽棉翻曬。這也是沙朗特有的自然條件影響所造成的收籽棉的辦法。所以對沙朗人來說,滿田雪白棉花朶是不可能出現的。巨著“沙上春秋”里,有人描寫沙朗棉花田在棉花開時滿地一片雪白這是不對的。包括南通州地面上種棉花的人,也不可能見到棉花開時滿地一片雪白的這一自然景色。

  這種直接在麥侖頭上點布棉種的辦法,一是缺基肥,二是躲在麥棵中間,缺乏光照,棉苗細黃不壯實,三是割麥時,棉苗遭破壞,影響棉花豐收。而且長毛小麥可採用寬一丈以上的畦種方式,產量高,只能種稻,無法種棉花。為克服這些毛病,就採用營養坯的方法先育苗,再搬棵。小滿前,先在施足基肥的坯模上,用鐵圈鏟先割成三寸到四寸直徑園型坯基,每隻坯基植一粒棉籽,成棉苗營養坯。到芒種收麥時,營養坯的棉苗已長到三到四寸高。在麥割后的田裡,尺量間矩,將營養坯棉苗搬棵種下。即便改良的麥種,麥侖頭已經減小,由於在麥子割去后搬棵,可以精確的尺量間矩,成梅花式種置,保證棉花棵矩。

  沙朗自上世紀開始推廣大棉花后,就出現了專門收購棉花的商人,他們收籽棉軋成皮棉(去了籽的棉花叫皮棉),打包后運送上海。上世紀二十年代沙朗就有加工皮棉的腳踏軋花機出現,開始有專門加工皮棉的軋花作坊。其中以楊在田的大通交通貿易公司生意做得最好,尤其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后,楊在田營造了錦豐鎮、錦豐軋花廠、錦豐棉籽油廠后,沙朗的棉花加工業迅速發展,形成了規模,也促進了棉花種植和織布、染布工業。

  歷史上,沙朗因沙頭被江隔開,交通、商業很不發達,歷朝歷代,都只能自己種小棉花、織土布、染土布做衣被。當年,沙朗有一支專業的棉花匠、織布匠、染布匠隊伍,他們挑着彈花弓、織布機,染缸等工具,流轉在沙朗的各沙頭之間。即使在民國初,沙朗出現了廠布(沙朗人將鐵機器織的布都叫廠布)后,即使段山二夾壩成,老沙連成片后,商業、工業也隨交通的發展而發展后,沙朗也出現了織布廠、染坊,但沙朗人還是喜歡自己織土布用,特別是用上了大棉花,有了腳踏軋花機后,加工的絨棉絨頭足、軟、蓬鬆,手紡車也能紡出好紗,家織土布就變得又細潔、又薄,染紗后,也可織出花式土布。

  早年制家織土布有如下幾步驟:

  搓制皮棉:用二塊有把木板,將籽棉放在二塊板中,雙手搓動木扳,棉籽被搓出,成皮棉。

  加工絨棉:將皮棉鋪在專門加工絨棉的矮而寬長的條台上,棉花匠用撐在背後腰帶上的一隻木製彎頭彈花架,吊著一張彈花大彈弓,一手扶彈弓架,一手用木鎯頭,反覆敲打粗而結實的牛筋弓弦,讓皮棉在高頻率的牛筋弦撕扯下,變成絨棉(直到現在,加工棉花胎,還有用棉花大彈弓彈的。)。

  桿棉條:用有把木板一塊,一支加工好的棉條桿(高梁穗心桿),將絨棉薄薄鋪在桌上,棉條桿放在絨棉一邊,用木板搓動棉條桿,絨綿被加工成棉條。

  紡紗:用棉條在手搖紡紗車的紗綻子芯的尖頭子上,拉紡出細紗。沙朗一般佃農家都有一架手搖紡紗車,是媳婦娘家的陪嫁。在沙朗,織土布的紗,基本是女人們,在冬閑夜長時紡出來的。

  綳紗:將紗綻子上的紗,用手搖綳紗架綳紗,將紗綳成紗圈。絞紗圈成麻花狀紗捆。

  漂白、染紗:按布的花式要求,將紗捆染出各種顏色或漂白。

  漿紗、曬紗:將紗捆放入大木盆里,澆上用麵粉熬煮的有一定稀度、溫度要求的紗槳,將紗捆浸濕透,再散成沙圈晒乾。

  經紗:將織布機上的紗軸、布軸、理沙綳架按一匹布(十二丈)長的要求,和土布寬(約二尺),固定好各自位置,將上好漿的紗捆夾上綳夾,按布花式要求,人拿綳夾,來回將紗排鋪經編成上下二層經紗。

  紡梭子紗芯:土布緯紗是在梭箱里來回穿動的梭子紗芯拖放完成。予先用手搖梭心車繞制梭子紗芯。

  上機、織布:將經編好的紗軸、布軸、理沙綳裝上織布機,加上梭箱。家織布的老式織布機是二手二腳,同時配合作業的,聽老輩里人說,不知何年月,和紡紗車等織布設備從太倉瀏河灘傳過來的。作業時,二隻腿,腳踏腳踏板,布機有機關,上下扯動理紗棚,將經紗扯開成上下二層,一手推梭箱,一手拉打梭塊,打擊梭子從一邊穿飛到另一邊,緯紗從梭子紗芯上,拖放在經紗中間,用梭箱邊敲打一到三下緯紗,再用腿踏板……不斷重複上述作業,成布。

  染布:織的白坯布,去漿后,染布,或做臘染花布。

您正在瀏覽: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20,三
網友評論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20,三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