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稿:賽課評委點評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評課稿:賽課評委點評
篇一:把“比較”教學法進行到底
--觀聽楊慧老師作文指導課有感
楊慧老師的課堂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因為,十二個參賽選手她是第一個亮相的人;還因為,她的課堂始終貫穿着目前很少提及,說來也不夠時尚,卻極為實用、極為科學、極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法--比較。聽完楊慧老師的課,我的想法就是:把“比較”教學法進行到底。
一、在比較中求同,感知“畫龍點睛”的作用。
求同比較就是將相同的知識,或性質相似的材料放在一塊加以比較,使學生利用材料之間的聯繫,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記憶。
楊慧老師這節課指導的是寫作上的一個小技巧:畫龍點睛。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畫龍點睛”在寫作中的作用,她沒有直接給出一個結論性的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了下面一組相關的材料: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散步》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
---《春》
給出材料后,楊慧老師沒有急着讓學生直接去找“點睛”之筆,而是先讓學生認真感知,然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同學們仔細品讀一下,這幾篇課文的結尾之處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楊慧老師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在這幾組材料中,進行求同比較。學生在比較中很快就發現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無論怎麼學,得出的結論往往都是一致的。但是,思考的過程不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方式方法的培養程度是絕對不同的。成功的求同比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智力,同時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二、在比較中求異,體會“畫龍點睛”的方法。
事物之間存在着差異,這是極為普遍的現象。世上沒有兩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一見解早已得到人們的認同。而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引導學生將這種差異揭示出來。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
楊慧老師的這節課,開口小,駕馭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接受並掌握“畫龍點睛”的寫作技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她充分考慮到了學情,在“掌握運用”這一教學環節,她再次用到了比較法,與前面不同的是:這次是讓學生在比較中求異。
首先,楊慧老師出示了下面一組材料:
在我奶奶80歲大壽的那一天,各地的親朋好友都來探望奶奶。奶奶表面上是不開心,說什麼浪費錢,不用送什麼禮物了,可是心裡卻非常開心的。因為以前往往只有她的八個兒女為她慶祝生日,今日卻有非常多的人特意趕來慶祝,她肯定很開心!大家聚在一起,小的大的,男的女的,人們聚集一起真是其樂融融!
--《美麗家事》結尾之一
姐姐不計較我平時待她有多差,在那天我生病時,她盡心盡職地照顧我。我慚愧,平時我用不好的態度對待她,她卻用美好的心態對待我。將心比心,我羞愧不已…… 家事就是家人相處而編寫的一本沉厚的記事本。是的,家事是你與你的家人一道編寫的記事本,裡面記載着你與家人的快樂與憂愁,幸福與悲傷……這些家事都是美麗的!
--《美麗家事》結尾之二
……原來是這樣,不過也對了,做人要講究衛生嗎!於是我便去把那些餐桌上的盤盤碗碗全部洗了一遍,還把全家都打掃了一遍,家裡又恢復了媽媽在家時的整潔、乾淨的樣子了!晚上,我做了一個夢,不過這次是夢見他們謝謝我……
--《餐桌上的世界》結尾之一
有些人熱衷於追求燈紅酒綠的生活,常常奔走於花花綠綠的世界。而有些人則喜歡平平凡凡地過日子,安安靜靜地享受快樂。這些人,不追求過多的慾望,享受清淡,樂在清淡。他們的心,如清蒸豆腐般純凈。清蒸豆腐,它讓我學會放棄追求慾望,靜心生活,樂在平淡。哦,吃的學問還真多:餐桌上的世界,可真豐富!
--《餐桌上的世界》結尾之二
材料給出后,楊慧老師問:大家比較一下,同一篇文章,結尾有什麼不同?
楊慧老師這樣設計問題,目的是讓同學們在比較中,理解並自主掌握如何“畫龍點睛”,這遠比直接交代如何“點睛”容易讓學生接受。因為這是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的結果。其實,有時結果並不是第一位的,往往探究與發現的過程才是首要。因為這關係到能力培養的大問題。而不同的探究方法,煉就着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程度的能力。
教學效果=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方法。
不言而喻,無論是學與教,方法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
綜觀語文教學的實踐,比較教學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條條道路通羅馬。教師藉助於比較,讓學生鑒別異同,從中找出事物的區別與聯繫,從而有效地保證教學質量。
葉聖陶先生有言:“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楊慧老師的這節指導課,從不同角度靈活而科學地運用了比較教學法,十分符合本節指導課的指導內容及學生的思維水平。可以說,教法運用的得當、有效,值得借鑒。
比較產生髮現,人生和事業也需要多比較,與楊慧老師比較,與他人比較,我們便容易發現自己,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感謝楊老師。通過你的課堂,我發現:比較教學法真好!
任水亮
2008年12月20日
篇二:成於“點”,功在“撥”
--觀聽潘金菊老師作文指導課有感
聽潘金菊老師的課,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我不由自主地被她輕快而嚴整的教學帶入了學生的角色,惋惜:我沒有舉手表現自己。我太想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去回應她的每一次質疑、每一次點撥。因為,她的每一次點撥都撩動着每一個聽者的心扉,激越着每一個聽者的智慧。
可以說,潘金菊老師的這節作文指導課成於“點”,功在“撥”。所謂“點”,就是點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這種點撥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啟發思維、排除疑難、交給方法、發展能力。
一、點要害之處,撥學習方向。
潘金菊老師的課堂,每一次給出學習材料,她的設疑都是恰到好處的選擇切入口,切中問題的要害,給學生以明確的探究方向。同時,她設置的問題都是層遞性推進,不斷擴張着學生的思維領地。例如:在研究閱讀材料三時,她環環相扣、循循善誘追究了這樣幾個問題:
1.找出對摺翅“小天鵝”李月相關的細節描寫
2.哪些文字是圖片上所沒有的?
3.圖片上所沒有的抒情文字,作者是通過圖片中的哪一個具體細節聯想出來的?
問題一,從寫實切入,學生容易把握思維方向,也幫助學生明確了這節指導課所謂“加法”的基數問題。沒有基數,何為“加”?所以,這個問題是一切問題之“本”,也是這節課的成功之“本”。
問題二,從問題一起源,因勢利導,學生的思維順勢逆轉,進入了就實捕虛的過程,輕鬆地解決了寫作上“加法”的問題。
問題三,進一步深入,觸及到寫作時如何生成“加法”的問題,即如何找“虛”的生成點。對於初一學生來說這是極具挑戰性的,由於前面的設疑起到了鋪設台階的作用,這個難題便迎刃而解。
相關範文
- ·青年教師賽課評課發言
- ·聽課評課與教學斷想讀後感
- ·送教下鄉聽課評課活動心得體會
- ·聽課評課之我見
- ·小學語文評課稿
- ·小學數學評課稿
- ·畫家鄉評課稿
-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評課稿
- ·液體壓強評課稿
- ·多彩的世界評課稿
- ·《生命生命》評課稿
- ·夸父追日評課稿
- ·《運動的快慢》評課稿
- ·各種各樣的能量評課稿
- ·一夜的工作評課稿
- ·對外教研活動數學評課稿
- ·一面五星紅旗評課稿
- ·磁鐵的兩極評課稿
-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評課稿
- ·《理想的風箏》評課稿
- ·軸對稱圖形評課稿
- ·數學評課稿範文
- ·一個評委的成名日記
- ·當了一回評委
- ·小學語文教師賽課的幾點思考
- ·“長安鎮青年教師閱讀比賽課”觀后感
- ·美術優質課評比活動的心得體會
- ·語文優質課評比心得:莫讓“補白”成“
- ·中學語文優質課評選觀摩活動心得
- ·守紀律講規矩黨課稿
- ·《數學廣角》說課稿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