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評課稿:賽課評委點評

評課稿:賽課評委點評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設疑的追究性和層遞性,本身就是最好的點撥與引導。這樣的“功勢”形成了,學生的思維跨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二、善於設疑,相時而導。

  潘金菊老師善於設疑。因為她不僅能在有疑處設疑,更能在無疑處設疑。這樣的課堂,學生會從心底升起一種強大的求知慾,學習的過程就會演變成一個自主釋放智慧光芒的過程。

  例如:在“豁然開朗試技法”這一個環節,在引導同學們觀察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姚明和林浩牽手入場的感人畫面時,她問了一個這樣問題:從姚明、林浩的神態與表情我們看到了什麼?

  看似平常的一問,在這裡卻是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拓展的一舉,推動了學生由表及裡、由觀察到聯想的思維跨越。如果沒有這一問,這個環節的學習就是殘缺的,或者說是低效益的。有了這一問,就猶如給學生的思維插上了翅膀。

  教師之教,不在於全盤講授,而在於相機誘導。所謂相機誘導,就是適時點撥。潘老師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整節課都閃動着“適時點撥、相機誘導”的教學智慧。這是一個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的結果,這是課堂教學的大智慧,也是新課程、新課標所要求的一名語文教師必備的素質。

  例如:在潘老師提出了上一個問題后,學生一時很迷茫,無所適從。終究,這是一群初一的孩子,思維的發散性還比較欠缺。這時,潘老師相機誘導,說:“透過林浩咬着的嘴唇,姚明的目光,我們可以猜猜他們在想些什麼?”

  學生感知材料后,開始向材料的深度進發,但一時又難以突破思維的臨界點,處於膠着狀態。經潘老師這麼一點撥,學生的思維開始啟動,在臨界點發生了質的飛躍,完成了從感知到認識、從表象到理性的學習過程,取得了良好的點撥效果。

  潘金菊老師的課真好!期待能多與她交流,從而收穫她的收穫。

  任水亮

  2008年12月21日

  篇三:他的教學起點:學生意識

  --觀聽杜少凡老師作文指導課有感

  杜少凡老師的課,我聽得很仔細,生怕漏掉他的一言一行。邊聽我邊為他的學生而慶幸。

  余秋雨七歲就代替村民寫信,那時,他面前就“站着”一個收信的人。杜少凡老師走上講壇不足一年,他的心中就已站滿了學生,難能可貴。學生意識--這是他這節作文指導課的起點,也是他語文教學的起點,更是他事業的起點。

  一、他的課堂追求:不是教師的“表演”,而是學生的“表現”。

  “表演”和“表現”,一字之差,相距萬里。前者是“目中無人”,只有教師自己;後者是“目中有人”,和學生一起,切磋交流,相互教育,共同成長。

  在杜少凡老師的課堂上,他自己的言行很簡單,他沒有刻意去表演,而是着力去拓展學生的表現空間。例如:每個研討環節結束后,他不是把教師預設好的結論滴水不露地講一遍,展示一番,灌輸一通。而是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中肯的點評,在點評中幫助學生學到正確的知識。

  在杜少凡老師的課堂上,他的指導過程不是一種入侵,更不是一種心靈的殖民行為。

  在個體學習遇困難時,他會放棄教學進程,及時組織群體進行討論,不一味追求那種所謂的“教學過程完整。”小組式學習,貫穿始終。這是這節指導課的重要學習方式。

  二、學習材料的選擇考慮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

  下面是本節指導課課堂學習第二個環節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材料:

  咱家是貓。名字嘛……還沒有。

  哪裡出生?壓根兒就搞不清!只恍惚記得好像在一個陰濕的地方咪咪叫。在那兒,咱家第一次看見了人。而且後來聽說,他是一名寄人籬下的窮學生,屬於人類中最殘暴的一夥。相傳這名學生常常逮住我們燉肉吃。不過當時,咱家還不懂事。倒也沒覺得怎麼可怕。只是被他嗖的一下子高高舉起,總覺得有點六神無主。

  --夏日漱石《我是貓》

  “喀嚓,喀嚓,哧……”一個黑暗的廠房裡,我--一張100元假鈔,和我的兄弟姐妹們一起出世了。

  “去,把它換成真鈔!”隨着一個詭秘的聲音,我從一個主人的手上轉到了另一個主 人手裡。

  菜市場里,肉鋪胖老闆生意特別好。在肉刀的飛舞中,我被扔進了一個油膩的木匣子內。主人眉飛色舞地飛車走了。

  --《一張百元假鈔的自述》

  這兩段材料的語言不但鮮活,服從了本節指導課的需要,而且生動、有趣,十分符合初一孩子的心理特點,便於激活學生的思維和興趣。特別是材料的內容,貓和鈔票的自述都符合初一孩子的生活經驗,他們很快就能進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進而共同分享大快朵頤鮮活語言的樂趣。

  三、問題的設置民主而不專制,開放而不封閉。

  這次大賽,很多教師設置的問題的答案都事先預設好了,並儲存在了電腦中。所以,問題的設計指向性很強。這樣,教學過程也就演變成為了對學生思維、情感、認識的一場殘忍綁架,教師想方設法去“勾引”學生說出電腦里即將彈出的答案,也好自然進行下個環節,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華彩而無懈可擊。

  杜少凡老師的課這點做得不及他人,卻因此高於了他人。

  例如:展示了兩幅玫瑰圖片之後,他設置的問題是:在欣賞完這兩幅作品之後,請你分別寫出你對這兩幅作品的感受。

  如果問題這樣設置:哪一幅作品好,為什麼?

  顯而易見:前者是開放的、民主的、人性的。它沒有強行要求學生得出哪個好和哪個不好的結論,而是重在引導學生欣賞、感知、體驗。這樣,學生就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尋求答案上,而是集中在對美的感受上。這種沒有結論的感受過程遠比一個有完美答案的思考過程有價值。因為它培植了寫作上很重要的一樣東西:豐富的情感。

  杜少凡老師很年輕,我們本不該要求他太多,但他這節課卻給了我們很多。至少對於我是這樣。

  祝他更好!

  任水亮

  2008年12月22日

  篇四:點評葉妙玲老師作文指導課《懸念之始》

  作為比賽,教學當然也應該上出自我,上出個性,《懸念之始》一課中,葉妙玲老師巧用表演,先聲奪人,一下子調動學生的興趣,充分顯示了教學機智,與課題不謀而合;在比較閱讀中注意引導學生髮現材料中的不足,教會學生辯證思考;教師教學在求真的同時注重解惑,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髮現問題能力的提高。當然,葉老師這節課也為我們指出了不少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就亮出了設置懸念的幾種方法,然後再讓學生通過訓練加以驗證的思路,雖然在我們目前教學中十分常見,卻仍然是值得商榷的。有效的教學過程應是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提出概念--實驗論證”的過程,因為唯有建立在主動發現基礎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課堂教學的結果也證明這一過程的重要性,由於這些方法的學習不是“習得”的,在實際運用“學以致用寫懸念”環節中,學生習作並沒有能很好地運用本節課所學。當然訓練設計本身導向上的集中性,也讓學生無法拓開思路,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上又打出一個折扣。

  點評人:張毓中

  篇五:點評羅紅梅老師作文指導課《言為心聲》

  高超的調控課堂能力和教師思想深處真正的“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是羅紅梅老師《言為心聲--人物描寫技巧大發現》一課的兩大特色。整節課教師教學語言乾淨利落,一氣呵成,對學生的發言及時到位的點撥評價,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為可貴的是羅老師始終在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節教學節奏,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真正落實了“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然而金無足赤,白玉有瑕,本節課的不足與特色一樣也是明顯的,在我們強調作文教學的知識性、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更應注重寫作知識的科學、準確。“個性、聲像、靈動”是否可平列為人物語言描寫的三大技巧?“靈動”是否就是指“引語、提示語的位置變化”?即或題目“言為心聲”能夠概括表示“人物描寫的技巧”嗎?正由於在教學內容上探究不夠,在授課中教師將“引語、提示語的變化”作為實際教學的重點,而這一內容又明顯地不是學生寫作實際最需解決的問題,也不是人物語言描寫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知識。

  點評人:張毓中

  篇六:點評丁光楣老師作文指導課《一切景語皆情語》

  作為青年教師,丁光楣老師對一堂常規的教學內容《一切景語即情語--景物描寫襯心理》上進行了深度的發掘,從景情的關係、多角度具體寫景、多修辭使寫景形象化上組織教學,思路清晰,上出了新意。然而丁老師的這節課也暴露了一些青年教師教學中急需改善之處。首先是教學語言節奏過快,使學生無法細心的傾聽;其次是在探討解決問題的環節中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明顯不足,給人以“拖着學生走”之嫌;最明顯的不足是在不同教學環節過渡轉換中,教師的引導不夠或者說教學語言不夠嚴謹,使教學環節不能環環相扣;比如由第一個知識點“一切景語即情語,情異則景異”進入“多角度寫景、多修辭寫景”時,建議通過兩段“寓情之景物描寫”和“不帶情感的景物描寫”相比較,進行適當的引導“景物本身並不着情,景物描寫本身也不一定就寓情,只有將景物描寫具體形象化,景物才會‘含’情”。如果我們能夠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從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角度進行教學,我們的課堂也許就能高效得多。

  點評人:張毓中

  篇七:怎樣的作文教學才是有效的,才是符合我區初中語文教學實際的呢?本次大賽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創新,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實踐。參賽老師對於有效教學共同想到的是“實踐出真知”,任何能力都只能在有意義的活動中才能真正形成,語文教學必須建立在不斷的聽、說、讀、寫的語言活動中,在“怎麼學”這一環節上,徹底打破了傳統教學中評講式的作文教學模式,通過設計激發學生興趣、具有鮮明導向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感受、感知、感悟中學習語言、學習寫作,提升語文素養,這是參賽教師共同的優點,也是本次大賽的特點,更應該成為我區語文教學的方向。作文教學可以這樣,閱讀教學亦能如此。

  點評人:張毓中

  篇八:以小見大之以小事見大

  (執教:松崗中學黃建林老師)

  一、特點:

  1、 關注學情。能把自己擺在學生的學習夥伴的位置上。在授課前真心實意地了解學生對作文的喜愛情況和寫作上的困難。這樣的開場,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很快就從情感上接受了這位“新”老師,“親其師,信其道”,也就為下面的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目標明確。黃老師在了解學情之後,發現學生在寫作上急需解決的問題中就有他預設的問題(這說明他的預設符合學情),於是黃老師就向大家亮出了本節課的目標:感受“以小見大”寫作手法,掌握“以小事見大”的寫作規律和方法。不僅師生明確了這堂課的目標,而且本節課黃老師也始終圍繞着這一目標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3、 選題小,操作性強。“小事見大”是松崗中學作文序列“以小見大”中的一個小“枝點”。他們把“以小見大”細化為“以小人物見大”、“以小事見大”、“以小物見大”,這就象魏書生老師的知識樹一樣,使每次訓練的目標更單一、集中,也就增強了操作性,提高了訓練的有效性。

  的確,我們相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活動,多數學生能學會把小事寫得精彩或比較精彩,並能嘗試着通過小事傳遞出美好的情感或某一方面的人生哲理。即多少有了“以小見大”的意識。

  二、亮點:

  1、 黃老師始終滿懷激情,以自己對作文教學的熱愛,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感染着在場的每一位師生。

  2、 課堂生成性強,特別是“如何把小事寫得精彩”這一環節引導到位,師生互動到位,效果好。

  三、建議:

  1、 對“小”與“大”的理解及其互相的關係,特別是“大”的內涵引導要更到位些,讓學生體會得更透徹些。雖然黃老師也點到了“情”與“理”,但不夠具體,不夠明確。

  2、 對怎樣“以小見大”這一重難點突破得不太好。怎樣才能水到渠成,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事到“情”,由事到“理”?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這個地方可能收穫不太大。

  點評人:楊崢嶸

  篇九:詩化我們的情感表達

  (執教:新華中學江細鳳老師)

  一、特點:

  1、 江老師自身素質高,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透露出書卷味,且善於引導,善於點燃學生的激情,課堂氣氛好,師生交流自然,順暢。

  2、 選題針對性強,目標明確、有效。語言表達確實是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學生頭疼的問題,不僅要讓他們把真情實感準確地表達出來,還要用“詩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具有挑戰性,也有可探討性。通過本節課的一系列“詩化”活動,相信多數學生都有了“詩化”自己語言的意識,會在今後的寫作中有意識地讓自己的語言美一點,向著“詩化”的目標努力。

  3、 課堂學習活動安排得科學有序,非常精細。

  學習活動一 創新表達悟技巧;學習活動二 賞析例文品技巧;學習活動三練習寫作用技巧。

  符合認識規律,也體現了作文教學活動化,指導過程化的原則。

  二、亮點:

  1、 教師的言談舉止,特別是教師的語言和課堂氛圍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整堂課讓所有在場的師生都沉浸在這種美的氛圍里。

  2、 選題小,設計精,學習活動有效。要美化情感表達的語言,詩化情感表達語言的方法是很多的,江老師卻只選取了“化虛為實”和“情景烘托”兩種技巧來讓學生反覆體驗、感悟、實踐,使學生學有所得。

  三、建議:

  1、預設性太強,生成性不夠。正因為江老師把課堂預設得過於精細、嚴謹,就沒能給自己和學生留下太多的自由發展、自動生成的空間了。一定要按既定的目標、環節走下去,哪怕是非常細小的地方。其實預設精細一點、嚴謹一點是對的,但不能太死、要留有“空白”,要允許自己根據現場情況做及時地調整,要有現場生成的意識。如有時學生的回答已經相當精彩了,但老師還是每次都要給出自己的答案,把學生拉到既定的軌道上來。

  2、選材太窄,所選材料幾乎全是“憂愁”的,容易讓學生誤會為詩化的情感表達都是憂愁的、悲苦的。

  3、 對“不再是決堤的海”這一詩句的理解,不能忽略“不再”二字。

  點評人:楊崢嶸

  篇十:“以實寫虛”顯真情

  --表達能力提升體驗課

  (執教:海濱中學彭宏雲老師)

  一、特點:

  1.善於鼓勵學生,如開頭的勵志語填空,既讓學生釋放了緊張的情緒,又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

  2.選題務實,選材典型。

  與江老師相比,彭老師的選題更小,更實在,而選材更典型,更全面,避免了只選一種情感的材料,課堂也因此更陽光燦爛。

  3.課堂設計層次感強,有梯度,有深度,可操作。首先是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白什麼是“以實寫虛”,再以名家片段引路,讓學生感悟怎樣“以實寫虛”。在怎樣“以實寫虛”這一環節中同樣是有梯度的訓練。由“運用比喻,以實寫虛”到“寫景烘托,以實寫虛”,再到“描寫情境,以實寫虛”這一過程就是讓學生在“幸福樹”--幸福的寫作文樹上爬行,越爬越高,學得有趣又有效。

  二、亮點:

  1.重視學生的自主發現,課堂生成性強,寫作知識技巧全是引導學生習得的,體悟的,不是灌輸的。

  2.課堂始終洋溢着陽剛與陽光,老師遊刃有餘,學生興趣濃厚,學習積極性高。

  三、建議:

  1.對部分學生的發言,點評要更精細。彭老師常常就是“非常好”三個字。

  2.作文教學的主題意識需加強。形式只能也必須為內容服務。課堂也好,學生的思維也好,都應當努力做到收放自如--既要能發散開來,也要能圍繞某一中心收得攏來。

  點評人:楊崢嶸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評課稿:賽課評委點評
網友評論
評課稿:賽課評委點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