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會議發言 > 縣新農村建設動員暨農村幹部培訓大會上的講話

縣新農村建設動員暨農村幹部培訓大會上的講話

手機:M版  分類:會議發言  編輯:得得9

縣新農村建設動員暨農村幹部培訓大會上的講話 標籤:幹部培訓 講話稿 兩個文明建設 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 地球上的星星

  (三)日本的新農村建設。相對於歐美諸國,日本有着與中國國內更為相像的地方,表現在傳統文化、人口分布、建設歷程(戰後起步)等方方面面,而且日本在資源貧乏基礎上的經濟振興更是為世人所稱道。半個世紀多的時間裡,日本農村從初期較大的城鄉差距,發展到中期的城鄉一體化,再到如今的更高層次的追求農村生活魅力、謀求可持續發展,充分展示了日本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進程。日本開展新農村建設,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61-1998年):以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發展。二戰後,因經營規模狹小、技術進步緩慢,嚴重阻礙了日本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戶收入的增長。隨着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業人口急劇減少,工農和城鄉差距日益擴大。於是,為了縮小工農和城鄉差距,日本政府從1961年開始,頒布了《農業基本法》、《農業現代化資金籌措法》等一系列法律,並修訂了《農地法》和《農振法》等法律。基本思路就是從產業振興角度切入,以促進農業發展為主線,來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主要內容都是圍繞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率,擴大農戶經營規模,增加農民收入,以縮小工農產業和城鄉收入差距。這些法律法規雖然從農業角度涉及了農村發展問題,但並沒有系統、專門的內容關注農村建設問題。

  第二階段(1999年以後):農村與農業并行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農業面臨食物自給率明顯下降,生產成本高的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減弱,農戶經營規模小,兼業農戶佔主體地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山區農村經濟衰退等一系列問題的挑戰。於是,在舊《農業基本法》的基礎上,從1999年起,日本又出台了《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以及《山區振興法》等配套法律,並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計劃。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支持山區半山區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政府對山區農民的糧食生產給予財政補貼,此外,還對山區農民發放直接收入補貼,以免農民荒廢農業生產。

  二是大力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吸引年輕人留在農村和新的農業勞動者進入農村。

  三是制定地域性的產業重振計劃,推進農村、山村及漁村地區振興。充分發揮各地特色,通過自主性及獨創性經營理念,以農林水產業為突破口,發揮在地區經濟振興及就業機會創造上的積極作用,建立《農村、山村及漁村重振計劃》。通過有關省廳大臣等的實地考察、交換意見,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四是設立“農村建設專項費”,支持農村個性化、親環境型發展。按新頒布的《景觀法》,對農村、山村及漁村地區特色自然景觀予以重點扶持。通過地區居民、土地改良區及非營利組織等的共同參與,形成自然與農業生產協調發展的田園自然景觀,創建“田園學校”等環境教育基地。

  五是鼓勵農村地區發展非農產業。日本政府制定《農村地區引入工業促進法》、《新事業創新促進法》以及《地區中心小城鎮建設及產業設施重新布局促進法》,吸引城市工商產業向農村延伸,促進小城鎮產業發展。日本大分縣從1979年開始推行的“一村一品”運動就是成功的實例。

  六是建立城市與農村共存及雙向交流的機制。通過創建綠色觀光事業及體驗農村生活等活動,增強城鄉國民間雙向交流。

  國外的經驗表明,新農村建設將主要依賴於三方面力量:一是政府的扶持。二是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三是“三農”自身的發展。儘管歐洲國家及韓國、日本等採取的是政府或企業對農村發展的單方面支持行動,但其啟示意義非常重要。它說明,企業作為經濟運行的主體和先進的組織形式,在“三農”發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從我國部分地區開展的新農村情況來看,雖然還沒有一個地方創造出成功的經驗,沒有一個地方確立一個固定模式用來指導新農村建設,但是,目前江西、浙江、北京、河北、甘肅、湖北等省市的一些地區,圍繞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目標,已經先行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相似、名稱各異的新農村建設試點,其中一些做法和思路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一)江西贛州提出以“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4年江西省贛州市擁有845萬人,城市化率只有20,是中部省份的中等發達地區,經濟實力較弱。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積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屬於欠發達的低山丘陵地區,中部崛起的任務繁重。在這種形勢下,為了闖出一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來,2004年9月正式發起了“五新一好”的新農村建設行動。主要內容是:以抓好村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培訓新農民;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以創建文明村鎮為主導,塑造新風貌;以“三民”(親民、為民、富民)活動為抓手,創建好班子。力爭到2010年,使贛州60%的村鎮基本達到“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安康、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

  (二)浙江紹興開展了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行動。浙江紹興是個比較發達的地區,他們的新農村建設比較典型的是,紹興縣2003年下半年開展的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行動。該行動堅持的基本原則是:規劃先行、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城鄉統籌、互促共進、集聚集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注重特色;整合資源、節約用地、持續發展;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群眾自願。採用的模式分三種:一是拆遷新建式,就是“破舊立新”;二是整理改造式,就是“推陳出新”;三是保留治理式,就是“洗新革面”。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政策:一是用地優惠。縣政府提供新農村建設專項土地指標;鼓勵開展拆舊建新工程;規劃一部分土地用於村民建房。二是稅費減免。新農村建設的測繪、規劃費用,按村莊人口規模給予補助;對新農村建設中所涉及的規費,全免、減半或只收工本費;免費提供新農村建設戶型通用圖集。三是考核獎勵。新農村建設的村中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建設施的費用,採用以獎代補方式一次性獎勵給村;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縣對各鎮街的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

  (三)山東青州開展了“巴伐利亞試驗”。該實驗項目的官方稱謂是“中德土地整理與農村發展合作試驗區”。這是15年前,山東省青州市南張樓村在德國一家基金會的幫助下,開始進行的一場旨在證明“在農村生活,並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質量”的試驗。二戰後的德國和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大量農業人口離開農村湧入城市,農村土地甚至出現荒蕪現象。50年前德國在巴伐利亞州開始實施“巴伐利亞試驗”后,成為德國農村發展的普遍模式,並在1990年起成為歐盟農村政策的方向。德國希望把在其本土成功運行的“巴伐利亞”農村發展模式運用到中國來。因為山東當時的農村特徵與巴伐利亞州比較相似,而且還建立了省州之間的長期友好聯繫。在該項目落戶之前,南張樓村在青州屬於中等偏下的農村,而德國人看中的正是南張樓村當時作為中國北方農村代表所具有的天然劣勢:不靠城、不靠海、沒有大企業、不靠近交要道、沒有礦產資源、人多地少等。項目實施15年來,應當肯定地說,南張樓村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收入提高,目前年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興建了80多個企業;成功地留住了人,項目實施前該村居民4000人,目前還是4000人;居民生活方式改善,用村裡年輕人的話說就是:他們不想去城裡,是因為城裡有的,南張樓都有。目前這一試驗是否成功了?中德方面專家的共同認知是:“巴伐利亞經驗”部分達到了最初的目標。當然,目前這是一項還沒有終結的試驗,改造農村是幾代人的努力。

  以上這三種模式對我們澤州新農村建設都很有作用,比如南部山區鄉村可以學習江蘇贛州經驗,主要解決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比較發達的地區要和浙江紹興市學習,建設全面小康型新農村;純農業地區要向山東省青州市南張樓村學習。總體上全縣的新農村建設,我傾向於浙江紹興模式,下一步,我們要組織人員到浙江紹興學習,同時我們還要組織一部分人到山東省南張樓村學習。

  (四)四川成都新農村建設經驗。成都市從2003年開始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逐步讓農民在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險、基礎設施等方面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使城鄉共生共榮共發展。其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可以概括為“三個集中”、“三大工程”和“六句話”。“三個集中”是: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和農民向集鎮集中。“三大工程”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發展環境建設和農村扶貧開發。“六句話”是:堅持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立健全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製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為保證,以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轉變為著眼點。

  應當講,從國外開展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我國部分地區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做法來看,每種新農村建設模式都決定於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狀況、經濟水平、人文歷史、發展機遇等多種要素。我縣的縣情和外地的情況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多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只能借鑒學習外地的經驗,更多的是要從我縣的縣情出發,走出一條適合我縣發展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三、我縣怎樣開展新農村建設

  中央提出的“5句話、20個字”,具體到我們澤州縣,就是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新產業、新風尚、新村鎮、新農民、新機制這樣的“五新”農村。再具體點,就是到2010年,要把全縣10的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農村,50的村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新農村,40的村建成小康或者寬裕型小康的新農村。具體到今年,我們就是要突出抓好“一鎮一鄉百村”新農村建設。即突出抓好巴公鎮、南嶺鄉兩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鄉鎮和劉軒窯、東常村等100個不同類型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現在半年多過去了,我縣的新農村建設進展如何,應當肯定地講,我們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尤其是我們在座的40個村,在新農村建設中,起到了很好的帶頭和表率作用。比如巴公鎮東四義村,在現有的經濟等各方面較好的基礎上,在促進人的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正在向現代化型新農村的目標邁進。巴公鎮山耳東村狠抓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北義城鎮西張村在去年實現全村集中供暖供氣的基礎上,今年在優化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在向全面小康型新農村的目標邁進。北義城鎮河底村立足本村土地寬廣的優勢,大力發展以土豆、白菜、西紅柿為主的大田蔬菜,到去年底,全村共發展蔬菜近20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元。同時該村拆舊建新,沒有空心村;投資100多萬元修建中學,對農民進行培訓,成為遠近聞名的寬裕型小康村。犁川鎮崔河村大力實施八大工程,積極發展富民產業,在增加農民收入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狠下功夫,成為了南部山區新農村樣板示範村,正在向寬裕型新農村的目標邁進,等等。

  在這些典型的示範和帶動下,一些鄉村的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全面展開。下村中村、東溝峪南、金村霍秀、周村葦町等村一幢一幢居民樓已經建成或正在開工建設,金村木欄柵、川底馬坪頭萬頭豬廠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正在做強做大,下村晉宏、北義城劉軒窯等一批大中型沼氣工程和戶用沼氣池已經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設之中,等等。

您正在瀏覽: 縣新農村建設動員暨農村幹部培訓大會上的講話
網友評論
縣新農村建設動員暨農村幹部培訓大會上的講話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